金矿分析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河源头之北地区, 其 地理拐点坐标 见表 11。 面积为 ,(勘查证号: T63120xx03020xx474 ) 行政区划属玉树州曲麻 县 4麻 莱多 2 乡管辖,矿区所在地为加给陇洼。 矿区南东距曲麻莱县城 280km,距麻多乡 70km,北西距格尔木市 260km,均有便道或简易公路进入矿区。 特别是北线,路面相对较好,一般车辆 8- 10小时可达格尔木,交通 较为 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通行受天气变化的制约,干旱季节尚属方便,雨季相对困难(见图 1)。 表 11 拐点坐标表 拐点号 拐点坐标 经纬度 直角坐标 东经 北纬 X Y A 96176。 07′40″ 35176。 23′02″ B 96176。 07′40″ 35176。 22′00″ C 96176。 08′00″ 35176。 22′00″ D 96176。 08′00″ 35176。 2 2′30″ E 96176。 10′00″ 35176。 22′30″ F 96176。 10′00″ 35176。 23′0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普查 区 地处巴颜喀拉山西端,属高寒山区, 区内地形总体北 高南低,西高东低,为相对平缓的中低山地貌。 区内海拔 45004800m,相对高差 300 余米,为浅切割区,盆地中充填了冰积和冰水堆积物,组成开阔平坦的冰碛和冰水平台。 盆地四周为丘陵性山地,山体浑园,山顶面平整,山坡呈凸形,山坡坡度 在 30176。 左右,基岩裸露较好。 4200m 以上多为残坡积及风积的砂石分布,基岩出露较好, 4200m 以下基岩出露零星,大部分地段为草甸及植被覆盖,低地段覆盖较厚,加上常年冻土层,给探槽施工带来困难。 矿区水系不算发育,多为季节性河流,由于年降水量有限,季节性河流短暂流水,23 级以上河流常 年流水。 区内河流由南而北汇入秀沟河,转经雪水河,最终注入柴达木盆地,属盆地内陆水系。 矿区地处巴颜喀拉山一带,是南北分水岭的偏北山区,地势相对平缓。 气候为高寒干旱山地气候,以寒冷,日温差大,多风少雨,蒸发量大为特征,属典型内陆高寒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 0℃ 以下,霜冻期长,冻土层发育,年降水量 180440mm,多集中于 68月, 10 月至翌年 4月为寒冻期。 3 4 区内居民以藏族为主,属以牧为主的高山牧业区,畜牧以饲养牦牛、羊、马匹,马匹是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牦 牛、羊的肉、皮、毛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麻多乡除有乡政府及派出所外,还有小学、卫生院、信用社、商店、帐篷宾馆等。 黄河源头旅游业的道路建设、帐篷宾馆均在筹建之中,未来的麻多乡是该区较繁华的最近乡镇,也是外来人员与当地牧民进行全面交流和聚集的场所。 但村级牧民由于交 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寒冷,草场贫,除夏秋季节有少数牧民从事放牧活动外,罕见人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所需生活物资均依赖外地供给,属 极其 贫 困 的不发达地区。 以往工作评述 区域地质 及化探 工作 1965- 1967 年 , 青海省 区测队完成了 1∶ 100 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对测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使该区区域地质研究有了初步基础。 1976 年,青海省区测队完成了《埃肯德勒斯特幅》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产分布作了大致了解,使该区基础性地质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8- 1990 年,青海省化探队开展了 1:50万东昆仑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大场北圈定有金异常,金异常往南未封闭,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1990- 1994 年,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完成了《麻多幅》和《扎 陵湖幅》 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较系统调查和总结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特征和矿产分布情况,为以后的地质找矿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1996 年 , 青海省第四地质队在大场-扎拉依一带开展 1:5 万水系扫面工作,完成面积 340km2,按 4109 为 Au 的异常下限,圈出了异常 Au七个 ( Au3 异常分布于加给陇洼东矿区 ), Au、 As、 Sb 元素套合最好,此外还伴生有 Cu、 Pb、 Zn元素的低缓异常。 对 Au 异常进行 了 踏勘性检查,并施工探槽,发现金矿化体 5 条,平均品位 - 3g/t,初步证实异常由含金矿(化)体引起。 并提 交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扎拉依 Au 异常 Ⅲ 级查证报告》 1998- 1999 年 , 青海省地调院在《麻多幅》和《扎陵湖幅》开展了 1:20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 在大场 —玛多一带共圈出以金为主的组合异常 12 处,主要有大场( AS 甲 1( 3) )、琼走( AS 乙 2( 8) )两处, AS 甲 1( 3) 金异常与大场金矿床吻合, AS 乙 2 5 ( 8) 金异常具矿异常特征,为进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xx 年 , 青海省地调院在扎拉依陇洼地区开展了 1:5 万化探普查工作,将 1996年省第四地质队 1∶ 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所圈定的 Au Au3 号异常圈闭(附图 1)。 20xx- 20xx 年 ,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大场地区开展了 1∶ 5 万矿产地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的综合调查工作,加给陇洼矿区虽然没有在调查区范围内,但所出露的地层由东向西延入区内。 矿产地质工作 1958 年 , 青海省地质局秀沟地质队在区内开展砂金普查,在大场地区探明砂金储量 ,估算远景储量 ,编写了《青海省曲麻莱县秀沟砂金普查报告》。 1970- 1977 年 , 青海省第四地质队在秀沟以南至大场河一带开展砂金普查勘探,在大场河上游段探明中型砂金矿床一个,提交 Au储量 ,编写有《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砂金矿区地质初勘报告》。 报告中认为,砂金来源与区内石英脉及硫化物(黄铁矿)关系密切。 1998 年 , 青海省化勘院对 Au 5 号异常作了一定范围的 Ⅱ 级查证工作。 在 Au3 异常 ( 1:5 万水系测量) 中 投入工作量有: 1:2 万地质草测 6km2, 1:1 万土壤 测量 ,槽探 20xxm3。 圈定金矿(化 ) 体 5 条, 辉锑矿体 1 条( Sb 含量 34%),估算金资源量约。 提交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地区 Au 5 号异常 Ⅱ级查证报告》。 20xx- 20xx 年 , 青海省矿勘院实施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金锑矿普查》项目(自筹),在 AP2- AP2- 4 号土壤异常中圈定金矿体三条,矿体长度 320-1200m,平均厚度 - ,平均品位 - ,估算 334 金资源量。 主要结论为: 矿体受北西向破碎蚀变带控制,含矿岩性主要为碎裂岩,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统巴颜喀拉山 砂岩夹板岩组 ( TB1)中, 含 矿地层为一套北倾的单斜层,矿体产状基本与地层产状一 致,倾角 40176。 - 60176。 之间。 20xx- 20xx 年, 青海 省地调院 实施了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 金矿普查 ”项目, 发现和重新圈定金矿体 17 条, 估算 333+334 金资源量 吨。 已达中型矿床规模。 20xx- 20xx 年,西宁 *******有限责任公司从青海省地质矿产调查院承让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普查项目 ”探矿权并实施普查工作。 6 项目普查设计于 20xx 年 11 月 6 日由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组织审查通过,青国土资勘( 20xx) 57 号文件下达实物工作量: 1:2 千矿体平面图 1km2,槽探 20xxm3,平硐 600m,原生金矿选矿(小试)样 1 件。 项目野外工作自 20xx 年 6 月开始实施,20xx 年 12 月以前的各项工作由地调院承担。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 1— 2。 表 1— 2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顺序号 工作项目 单位 设计 完成 比例尺 完成率 % 1 矿体平面测量 km2 1 1 1∶ 20xx 100 2 探槽 m3 20xx 916 3 剥土 m3 108 4 浅井 m 0 50 5 平硐 m 600 137 6 拣块样 件 49 7 刻槽样 件 341 8 岩矿 鉴 定样 件 4 9 小体重样 件 20 39 10 综合研究 人 /年 取得的主要成果 矿区 通过 前期 普查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大致查明区内矿体主要受北西西向层间破碎带控制,赋矿地层为一套北倾地层,含矿岩性主要为蚀变碎裂岩,次为石英脉;矿体与 破碎蚀变带 产状基本一致,呈北西西向展布。 根据已有槽探及硐探工程成果,可初步 圈 定金矿体 13 条,矿体长 40- 360m,出露宽度 - ,平均金含量 - ( Au) /106, 展示了矿区内具较好的找矿潜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硐探施工力量 不足及生产组织严重脱节等原因,致使各项工作断续实施,未能按设计要求完成工作量。 硐探工程 未能按设计要求控制主矿体,地表槽探工程间距较大且未完全进行系统控制 , 工程编录中的文字记录资料丢失。 7 工程定位不准确,极大的影响了矿体的圈连。 上述问题致 使资料综合整理难度极大,无法编写普查报告。 本次工作情况 工作时间及经过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普”项目矿权拥有人虽为 西宁 *****有限责任公司 ,但因法定代表人更换,前期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公司委托 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 承担项目 20xx— 20xx 年的普查工作,大队接此任务后,成立了项目组并编写项目设计,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于 20xx 年 3 月 30 日组织召开了设计审查会,设计审查通过。 4 月 9 日厅勘查处以“青国土资矿 [20xx]9 号”文件下达了《关于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普设计书的批复》,建议了实施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20xx 年公司组织施工队进行了槽探、硐探施工,完成了部分实物工作量,但是由于外部工作环境影响停止工作,野外工作未接受大队验收。 20xx 年根据公司的请求, 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 与四川省地矿局一 0九地质队联合组成项目承担 本项目工作。 项目组于 20xx 年 5 月 20日进驻工区后,随即开展野外工作, 7月底项目组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野外各项生产任务。 8 月 6日经队、探矿权人联合验收组经野外实地验收并通过,项目组按照验收组意见复查补漏后于 8月 20 日收队,随后转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及报告编写工作。 人员组成 参加本次普查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工六名,见表 1— 3 表 1— 3 参加本次工作工程技术人员一览表 姓 名 专业 职务 职称 工作时间 备注 田承盛 地质矿产 项目负责 高级 工程师 20xx— 20xx 朱耀 奇 地质矿产 技术负责 高级 工程师 20xx 范厚敏 地质矿产 技术负责 工程师 20xx 蒋兆勇 地质矿产 地质组长 工程师 20xx 李 红 地质矿产 地质员 助工 20xx 陶 宁 测量 测量员 助工 20xx 完成实物工作量 8 普查区 20xx 年度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 1— 4。 表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工作项目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备注 1:1 万地质草测 Km2 1:2 千地质修测 Km2 1:1 千地质剖面测量 m 0 950 1:500 勘探 线测量 Km 工程点测量 点 30 18 探槽 M3 5000 老探槽 硐探 m 100 其中老坑道 钻探 m 1000 8个 刻槽样 件 200 257 钻孔样 件 100 152 组合分析样 件 2 2 小体重 件 30 30 岩 /光矿鉴定样 件 20/10 20/20 选矿试验样 件 1 1 项目投资情况 本次普查工作共投入地勘经费 万元 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本次普查工作面对了自然地理、外部人文环境、高强度工作等种种困难,项目上下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完成了项目任务目标。 通过合理有效的工作手段,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收集了与金矿化相关的资料。 基本查明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通过选矿试验成果客观地评价了潜在矿床价值和估算了矿床未来经济效益。 发现了十条金矿(化)蚀变带,圈定矿体 7 个,其中主矿体一个,估算金资源量 4266Kg。 9 资料综合整理及报告编写 资料综合整理工作侧重于形成的成果资料。 槽探、钻探的原始地质编录及综合整理工作由范厚敏、李红完成;硐探工程的原始编录及综合整理工作由蒋兆勇、陶宁完成;勘探线剖面测量及整理工作由范厚敏、陶宁完成;报告附图、附表及校对工作由范厚敏、蒋兆勇、李红完成。 本报告第 10 章由田承盛编写,第 8章由范厚敏编写,第 9 章由蒋兆勇、李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