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年产3万吨煤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存在和老硐积水等因素,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 7)矿区开采后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 由于采煤活动会破坏隔水层,易使煤层上、下含水层贯通,有底板突水逶水威胁,可能造成地下水 涌入采空区及生产巷道中。 一般情况下,用一般的排水设备即可将井巷疏干;在暴雨季节由于大量雨水渗入,可能导致矿山停产。 在煤矿开发程度高的局部地段,采空区可能有大量积水,当采掘巷道接近采空区时,要特别注意并预留防水保安煤柱及其它防治措施。 如果遇到岩溶管道水突水,将会引发灾难性事故。 资源储量 矿井 20xx 年 9 月由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 0 一地 质大队编制了贵州省**县**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根据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备〔 20xx〕 362 号关于《贵州省 **县**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 评审备案证明 和**县**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截止 20xx年 9月,**县**煤矿 矿区范围内保有资源量为 万吨,其中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19 ( 333) 45万吨,预测的资源量( 334)。 对勘查地质报告的评述 ( 1)勘探程度 五十年代贵州省地矿局区调队在区内开展过 1:5万煤田地质及矿产调查。 六十至八十年代先后有贵州省地矿局苗岭地质大队、 104 地质大队、 101 地质大队、贵州有色地质六总队等单位分别对该区的铁矿、煤矿、重晶石矿等矿种进行勘查,提交部分煤矿、铁矿、重晶石矿地质报告。 九十年代贵州省地矿局 104地质大队在区内开展过 1:5万麻江幅区域地质及矿产地质调查。 20xx年 9月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 0一地质大队对 **县**煤矿 开展资源储量核实工作,编制了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报告提交的煤炭资源量为推断的( 333)资源量 45 万吨,预测的( 334)资源量 ,已消耗量( 122b) 万吨。 ( 2)资源及开采条件评述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构造总体较简单。 根据井田地形地貌和煤层的赋存情况及开采技术水平,适合采用斜井开拓,煤层赋存不稳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顶底板条件较好。 ( 3)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1)主要成绩 A.区内出露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上统组吴家坪组( P3W),长兴大隆组( P3c+ d),三叠系下统罗楼组( T1I)和第四系( Q) ,大致了解了各地层单位的岩性和厚度, B.查明矿区位于贤昌向斜西翼,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或南东东,倾角 2542176。 ,一般 38176。 左右。 主要断层 F1,东西向层布,两盘平移约 100m,断右倾向北;倾角约 80176。 ,该断层将 20 矿区分割为南北两块,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C.含煤层为吴家坪组一段( P3W3) ,厚 5059m,大致了解含可采煤层一层( K2),厚 ,顶板为炭质页岩,底板为炭质页岩或粘土岩,属不稳定煤层。 D.了解了 K2煤层为贫瘦煤。 E.了解了区最低侵蚀基准石标高为 900m,矿区大部分主要赋存于当地侵蚀基准石之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采用类比法预测矿井涌水量 1120150m3/d,雨季约 210270m3/d,大致了解了 K2煤层顶、底板稳定性较差。 评述了矿区开发强度加大后,不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F.了解了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性,自燃倾向属二类自燃。 G.报告与 20xx 生产地质 报告比较,本次核实减少资源量 5万吨,是面积扩大限定开采标高和煤层厚度的有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 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矿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对煤层、构造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地质工程控制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提高矿区勘查程度,提升矿区的资源量内别,降低开采风险,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对矿井水文地质和矿井涌水量叙述不具体,未进行涌水量计算,建议做一个专门的水文地质报告,以利于指导矿井建设。 ( 4)对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评述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地质大队编制的 **县**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大致划分了矿区及其邻近的地层,大致了解区内岩性、厚度及分布情况;初步查明了区内可采煤层的空间分布状态,并对煤层进行了分析,查明了矿区内的煤类和煤层主要煤质特征;大致了解区内各地层含水性,对矿床充水因素作了初步分析;进行了资源量计算。 但矿井地质工作程度很低,特别是扩界部分地质勘探工 21 作少,基本无探矿工程,资源储量可靠性差,建议矿井业主立即进行补勘,降低开采风险。 由于地质工作程度很低,矿井涌水量缺乏依据,矿井应作专门的水文地质报告,以利于以后的安全生产。 分析认为: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地质大队编制的 ** 县**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基本可以满足本次矿井开发利用方案编制的需要。 第四章 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一)开采方案 矿井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矿井建设规模及矿井可能的建设方案 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 20xx) 202 号关于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等五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和贵州省煤炭管理局、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文件:黔煤呈【 20xx】28 号关于批复黔东南州麻江县等五县(市)煤矿整合、调整布局方案的请 示和 贵州省** 县煤矿整合、合理矿权设置方案, **县**煤矿 规划设置 扩能 为 9万吨 /年,因此考虑按规划生产规模进行设计,即 9 万吨 /年。 ( 2)可供选择的产品方案 本矿可采煤层原煤为中灰、中高硫、低热质烟煤。 本矿煤炭作为工业锅炉燃煤 和居 民生活用煤 ,煤炭主要销往凯里 电厂和当地居民生活用煤。 本矿井型小产量低。 本方案不考虑煤炭的洗选加工,原煤出井后 采用人工检矸降低含矸率 和简易筛分以提高煤质,同时经筛分后块、粉煤分堆分运分别销售给不同用户,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确定可开采资源储量 根据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 资储备〔 20xx〕 362号关于 22 《贵州省 **县**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和**县**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 ,截止 20xx 年 9月, **县**煤矿 矿区范围内保有资源量为 万吨,其中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 45 万吨,预测的潜在资源量( 334) 万吨。 矿床的开采方式 本矿煤层离地表一般几十米至上百米,倾角较大,宜采用地下开采方式。 开拓运输方案及厂址选择 ( 1)厂址选择 根据矿区内地形地貌和现场踏勘以及矿区范围特点等情况,矿区划分为三个采区,南部为一采区。 ( 2)矿井开拓方案 根据矿区范围特点以及公路、断层煤柱等特点,全矿区划分为三个采区,南部为一采区,中部为二采区,北部为三采区。 根据矿区范围特点以及公路、断层煤柱等特点,全矿区划分为三个采区。 首先在一采区范围内采用区段下行方式布置开采。 主斜井采用绞车提升作为煤炭、矸石、材料的运输。 矿井通风方式为抽出式机械通风,通风系统为分列抽出式。 (二)防治水方案 矿井排水方案 矿区划分为三个采区开采,一采区开采时,在主 斜井井底车场侧布置水仓及水泵房,采区 790米水平以上的矿井水由井底车场水泵排出井,下山开采时在运输下山另设水仓,由水泵排至井底车场水仓再由水泵排出井。 在井底水泵房安装 D46- 30 5型水泵,扬程 150米,流量 46m3/h。 矿井排水系统选用二趟直径 100mm的焊接钢管,由水泵房经主斜 23 井敷设至地面。 防治水措施 矿井水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岩溶裂隙水、老窑采空区和本矿采空区积水和大气降水通过地表裂隙渗水,矿井生产期间将采取以下防治水措施: ( 1)为防治采空区渗水事故,在巷道布置时必须留足隔水煤柱。 由于采空 区位置调查资料缺乏,在采掘过程中必须做到先探后掘,采掘作业必须进行测量并认真填图。 每年雨季前必须编制防治水预案。 雨季时要对井下涌水量进行实测。 ( 2)在雨季到来前,对直通地面的地表裂隙要采取封、填和夯实等措施,防止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渗入井下;对地表塌陷坑要进行回填夯实,保证一定的流水坡度,防止积水涌入井下;在回采冒落后有可能与地表沟通的地段,尽量避开雨季回采。 ( 3)定期清理水沟,维护好水泵及排水管线,确保井下水流畅通。 地表水防治 矿区地表水的主要防治对象是雨季山洪暴发形成的冲沟水,为防止雨季山洪 威胁矿井的生产和安全,在主斜井和回风井周围修筑排(截)水沟,将山洪水排出场外。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一) 矿山地质环境报告 1.矿井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监测预防措施 煤矿为地下开采,将使采空区上方地表产生不同程度的下沉和变形,地表移动变形的范围略大于采空区范围,一般情况开采深度越深,对地表的影响越小。 本矿主采煤层埋藏较深,矿区范围较大,但地下开采诱发山体崩塌、滑坡、地表裂缝的可能性较大。 24 地面工业场地及建(构)筑物位于矿区煤层上方,需要留设煤柱。 矿区范围内有公路穿过,要留设公路保护煤柱。 矿井在开采过程 中,随着煤层开采面积的增大,须建立对矿区地表的形变监测制度,对井下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表陡峭地段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在地面陡峭地段、岩层松软地段预先打锚杆、锚钉或修筑挡墙加固;在地表仅发生轻微变形、产生微小裂缝地段,也应及时进行填堵等。 2.开采引起的区域地质条件影响评价 矿区面积不大,且地下开采范围有限,矿井开采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微小的,但有可能对地面、地下水环境有所影响。 建议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重视对地面和地下水环境变化监测,发现问题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3.矿井闭 坑时对地质灾害的处理措施 矿井闭坑时,业主应对其开采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 1)对开采所导致地表微小裂缝,须采用粘土填堵;若裂缝较大,应使用水泥砂浆注填。 ( 2)因井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地段,须平整、夯实,确保不影响耕种。 ( 3)由于开采所导致的山体崩塌、滑坡地带,应使用锚杆或修筑挡墙加固,确保附近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不受影响。 (二) 矿山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方案 项目在生产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且要达到以下要求: 1.矿井水要经过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 准》( 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并尽量回用于生产;工业场地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 25 2.煤矸石要有专门堆放场,对煤矸石堆放场须修筑挡土墙和排水沟,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排入废水处理池进行处理。 3.重视防尘工作,地面储煤场必须采取洒水防尘措施,尽量减轻粉尘对环境的影响。 4.采取措施,做好矿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高矿区生活环境质量,矸石场堆到一定高度后须覆土绿化。 5.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 环境保护措 施 1. 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目标 ⑴ 环境质量标准: ①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1996 二级 ②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xx Ⅲ类 ③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 93 2 类 ④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T14848- 93 Ⅲ类 ⑤ 《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GB13271- 20xx 二类 ⑵ 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 废水执行《废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二级 ②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 93Ⅲ类 ③ 废渣执行固 体废弃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 目标:附近森林、植被、农作物和周围住户不该因矿井的生产而受影响。 2. 工业场地绿化 在工业场地散发粉尘、噪声和有害气体区段,种植具有抗性和防护性树种为主;在风机房、泵房、坑木加工房等高噪声源附近,种植常绿乔灌木,高矮搭配,形成一定宽度的吸声林带;在锅炉房、储煤场、矿灯房等散发粉尘和有害气体地段,种植滞尘性、抗毒性强树种。 3. 矸石处理与综合利用 26 矿井排矸石量 万吨/年。 初期量较大,正常生产后矸石量较少,井下矸石出井后运到矸石堆放场堆放,矸石堆场设在工业场地北面的低洼处, 相应采取一定的预防矸渣流失措施,待风化后可复土造地。 4. 塌陷区处理 由于该矿地形高差较大,采空区塌陷,可能引起地层开裂塌陷,少数地段山陡,可能引起滑坡,因此在矿井生产中,对采煤引起裂缝应及时复土填实。 同时加强矿井的地质测量工作,及时将矿井的采掘位置测量上图,不得超过矿区范围从事采矿活动,严防地质灾害发生。 5. 污废水处理 ⑴ 井下水处理 矿井建成后,估算井下水正常涌水量为 15m3/h,井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SS。 设计采用混凝沉淀、消毒处理工艺,处理工艺流程见图521。 处理能力为 30m3/h。 处理后的 井下水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二级标准要求。 经处理后的井下水部分复用于井下消防洒水,其余经场地排水沟外排。 ⑵ 生产、生活污废水 该矿井建成后,由于工人就近招用,行政福利设施可大大简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