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充沛,一年四季皆有利于工程施工。 气温: 年平均气温 ℃。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 4℃。 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夏季通风计算温度 32℃。 湿度: 年平均空气湿度 60%。 年最大空气湿度 78%。 年最小空气湿度 51%。 风力: 历年最大风速 35m/s。 基本风压。 雨雪量: 年均降雨量。 基本雪压。 冻土: 最大冻土深度 140mm。 无霜期: 220天左右。 气压 : 1991— 20xx年间平均气压 千帕。 光照 :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230小时,年每平方厘米太阳幅射积热量。 基础设施条件 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给排水 项目场区 新打深井一眼,配备无塔供水增压器,形成区内自来水 管网供水。 垃圾处理 过程产生的 污水和 生活污水 经过处理, 排入污水管网,雨水排入雨水管网。 供电 由 179。 179。 县 电网 179。 179。 供电站 供电 , 可就近接入 项目区。 项目区 配备 350KVA箱式变压器一台, 同时配备发电机备用, 可以满足项目建设 及运营期间的 需要。 交通 洛(阳) 界(首)公路横贯东西, 项目紧邻该公路南侧,辖区内村村通 公路 四通八达, 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 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材料: 水泥、河砂、石子、石灰等均可就地取材。 木材、钢材均可由当地建材市场充足供应,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建材运输可通过公路网与各建材供应商联系,将项目建设所需 建材、设备、机械运至施工现场。 用地条件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 10000 ㎡ , 土地征用手续 正在 办理,已经得到 179。 179。 县 国土局 的同意(见附件: 179。 179。 县 国土局《 建设项目用地意见 》 )。 该项目 不涉及 居民拆迁安置 , 土地征用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补偿工作 ,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项目选址不压覆矿床和文物,不影响防洪、交通等设施安全。 该 项目建设符合 179。 179。 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项目用地符合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要求,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占地规模和土地利用率合理;符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减少拆 迁移民等原则要求。 建筑施工条件 179。 179。 县179。 179。 镇垃圾中转站 建设项目 ,将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途径,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进行项目工程建设。 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第 五 章 项目 建设规模 建设原则及指导思想 该项目建设 要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就要实现对垃圾治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建设原则要达到下面几点要求: ( 1)规模的合理化; ( 2)要有经济的可行性; ( 3)权衡对环境的 贡献与影响能力; ( 4)建成效果要明显; ( 5)要进行全程监测; ( 6)投产后的使用年限要达到预期。 规模 要求 根据国家建设部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 CJJ 47— 20xx)的要求,垃圾中转站建设规模 应符合下列规定: 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转运站的 设计 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 , 以转运站 设计 接受垃圾量为基础,并综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合城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 (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 ),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当转运站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与总规模相匹配。 转运站服务半径与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最大不应超过。 2) 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眼务半径宜为 ,最大不应超过。 3) 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 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 ,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 (系统 )。 工程规模 179。 179。 镇 国土面积 74平方公里 ,下辖 38个行政村( 48个自然村), 总人口 万人,大多数为农业人口。 未来的人口预测采用下公式 : nn PAA )1(0  式中 nA :第 n 年的服务人口数,人; 0A :初始服务人口数,人,本次设计中据 179。 179。 镇 当地的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资料取 ; P:人口自然增长率,本次设计中据 179。 179。 镇 当地的资料显示, p=。 n:第 n 年。 垃圾产率 与 垃圾产生量预测 根据当地的 人均 垃圾产生率 调查资料显示,该镇的垃圾产生量 为 16000t/年。 随着时间推移,居民按照人口增长速度逐年增加, 结合该 镇工农业发展状况 , 经济状况也逐年发生变化, 垃圾产生量将会增多。 但是,其 成分也 会 逐渐朝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提高的趋势发展 ,加上初始有机垃圾堆肥利用的推广, 在推行垃圾产生源头的减量化工作 的前提下 , 预计 垃圾产生量 不会有 过快 的 增长。 设计该镇的 各种 垃圾将在未来的几年呈连续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系数取 ,采用下公式预测该镇垃圾产 生量在未来的变化趋势。 nn aa )(  式中 a:初始垃圾人均日产生率, kg/(d178。 p) na :第 n 年的垃圾人均日产率, kg/(d178。 p); 工程规模 179。 179。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规模 , 综合考虑村镇与街区类型、垃圾类型、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质量要求等村镇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确定。 按中型标准,即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6 Ⅲ类 垃圾中转站规模 设计;总占地面积 10000 ㎡ ; 建设 4个填装/压缩 转运单元(场房车间)、 封闭式 堆放场、作业 平台 及管理 办公 用房; 日 储 存转运垃圾量 为 30t/d。 转运站类型: 转运站可按其填装、转载垃圾动作方式分为卧式和立式;可按是否将垃圾压实划分为压缩式和非压缩式;压缩式又可按填装压实装置方式分为刮板式和活塞式 (推 板式 )等;还可按垃圾压实过程在装载容器内或外完成分为直接压缩(压装 )式和预压式等等。 转运站可根据其服务区域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或其从属的垃圾处理系统的需求,在进行垃圾转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储存、分选、回收等项功能,成为综合性转运站。 本项目 压装 设备 采用 卧式 、 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 预压式 ) ;项目预期建设 成为综合性转运站。 其 基本工艺技术路线 如下: 垃圾产生源 ( 生活垃圾 、工农业垃圾 ) → 垃圾收集站 ( 垃圾桶 、垃圾箱、垃圾池 ) → 垃圾收集车 → 垃圾中转站 ( 储存、分选、 填装/压缩 ) → 垃圾填埋场。 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7 第 六 章 总体布置 平面设计 本中转站 的总体 平面 布局 依据其规模、类型 、 综合工艺要求及技术路线确定。 总平面布置 做到“ 流程合理、布置紧凑,便于转运作业, 有效抑制污染 ”。 总体布局及平面布置 留有余地, 为后续建设留有 充分的发展空间。 竖向设计 转运站应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工艺布置。 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进行雨 污水导排。 转运车间 转运站的 主体 设施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宜布置在场区内远离邻近的建筑物的一侧。 该项目区东侧临近生产路,因此安排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 ;西侧安排管理办公区。 转运车间内卸、装料工位应满足车辆回车要求。 每个车间进深 9m、宽 10m、高 6m,满足铲车装卸及 车辆回车的 要求。 配套工程 计量设施设在转运站车辆进出口处,并有良好的通视条件,与进口厂界距离不小于一辆最大运输车的长度。 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8 按各功能区内通行的最大规格 车型确定道路转弯半径与作业场地面积。 站内设置车辆循环通道或采用双车道及回车场。 站内垃圾收集车与转运车的行车路线避免交叉。 转运站按转运车辆数设计停车场地,停车场的形式与面积与回车场地综合平衡 ,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转运站绿地率为 30%。 转运站行政办公与生活服务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l 用地面积宜为总用地面积的 5%~ 8%。 2 转运站根据需要设置附属式公厕,公厕与转运设施有效隔离,互不干扰。 站内单独建造公厕的用地面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环境 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 27中的有关规定。 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9 第七章 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 转运工艺 比较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转运技术及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本身的差异,导致垃圾转运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现行主要的垃圾转运技术 (模式 )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敞开式转运 :这是最早的一代垃圾转运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通过人力车或小型机动车辆直接倒在某一指定地点,然后由其他车辆将其转运到处理场所。 作业过程中 , 转运场所是敞开或半敞开 (有顶棚 ), 有时甚至在 临时选定的露天空地进行垃圾转运作业。 这种情况下,与之配套的车辆通常也是敞开式的。 此种转运模式虽然 一 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的转移和运输操作,但同时造成很大的二次污染。 如垃圾散落、臭气散发、灰尘飞扬、污水泄漏等,尤其是在收集、转运场所的周围 , 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不仅 转运现场作业环境十分恶劣,而且 直接 污染周边环境,危害居民的健康,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原始转运模式的诸多缺陷和引发的矛盾日趋突出,因而大多数城市已经或正在将此淘汰。 但在部分中某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0 小城市 (城镇 )及乡镇 仍然使用。 封闭转运模式: 为了克服敞开式转运的缺点,封闭式转运模式应运而生。 其中“封闭”一词有两层含义及要求: 一 是指垃圾转移场所的封闭 ; 二是指转运车上垃圾装载容器的封闭。 转运场所的封闭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转运容器的封闭减少了运输途中垃圾的散落、灰尘的飞扬和污水洒漏。 实践表明,封闭式转运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作业过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但是,由于垃圾密度小,转运车辆不能满负荷运输,造成效率低下,转运成本高。 这种弊端对于倾倒卸料直装式密封垃圾运输车更为突出。 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 : (简称压缩转运 ), 此类转运模式在国内的规模化应用出现在 20世纪 90年代。 近几年,随着垃圾成分的变化及中转技术的发展,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技术开始应用并迅速普及。 相对于前两种转运技术而言,压缩转运技术在有效防治二次污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运输车辆的载运能力亏损问题,提高了转运车的运输效率,体现了转运环节的经济性。 根据国内垃圾转运技术现状及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