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通风与安全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6。 该断层下盘 为 P1q 灰白色白云质灰岩 ;上 盘为 P2l 杂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 C2wn 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及白云岩。 规模较小,走向长度约 700m,落差约 20m, 对深部煤层开采影响 不 大。 F 3 正 断层:位于矿区 中部 ,该断层上盘 C1j 浅灰色至灰白色厚层状灰岩,下盘 为 C1w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灰岩, 地层明显位移。 断层走向近 北 西向,长约 450m,倾向 南 西,倾 角约 60m, 落差 小 于 20m, 在煤巷 2135m 见控制点观测 ,对浅部煤层开采有直接影响。 以上断层,对本区煤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控制本区构造的断层主要为北西向的 F1 正断层。 由于区内植被及坡积物覆盖, 加之 断层 带 附近 坡积物较厚,部分地段很难见到断层面,但根据附近的岩层露头判断地层的重复和缺失,确定断层位置,性质基本可靠。 综上所述, 煤矿 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含煤地层沿走向 和倾向 有一定变化,地表断层不 发育,井下偶见小断层,对煤层有一定破坏,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偏简单类型。 煤层与煤质 煤层情况 煤矿 矿 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万寿山组( C1w),出露于矿区的西部陡坎地带,地层平均厚 ,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钙质粉砂岩、炭质泥岩及煤组成。 共含煤 3~ 8 层,编号煤层共 5 层,由上而下分别编号为 C C C C C5煤层。 煤层总厚一般为,含煤系数为 %。 含可采 煤层 1 层 ,即 C4煤层 , 煤厚 ~ ,平均 厚度为 ,含可采煤层系数为 %;煤层结构较简单,局部含 1~ 2层 灰色泥岩 夹矸, 厚 ~。 在小窑中可见呈透镜状出现;煤层 厚度变化不大,全区可采,属稳定煤 层。 局部可采煤层共 1 层,即 C5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厚度变化大,无明显规律, 仅 在 矿区外围 煤矿 见个别可采点,属不稳定煤层。 其余均为不可采的薄煤层或煤线,为极不稳定煤层。 主要可采煤层( C4煤层)位于万寿山组( C1w)下部,煤层厚 ~ , 10 平均 厚 ,矿区南部及北部 见煤点多为单一煤层, 矿区中部 含 1~ 2 层 厚~ 的夹矸,夹矸为灰色泥岩,结构为 〈 〉 〈 〉。 C4煤层上距 C3煤层 ~ ,下距 C5煤层 ~。 煤层顶板为灰黑色泥岩,含较多黄铁矿结核,局部含菱铁质泥岩薄层及透镜体。 矿区中部见 1~2 层不稳定泥岩夹矸。 总体上看本区可采煤层在走向或倾向上厚度变化不大,属全区稳定的可采煤层。 另外邻区 煤矿见 局部可采煤层 的 C5煤层, 因 结构较简单,煤层厚度变化大, 本矿区内未见可采点。 煤质情况 第一节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一、煤的物理性质 煤呈黑色,条痕呈褐黑色,具沥青光泽 ~ 弱玻璃光泽,条带状、均一状结构。 内生裂隙较发育, 局部被方解石和黄铁矿晶粒充填, 多呈碎块状、块状,少量粉末状。 断口呈参差状及不规则状。 煤中可见少量浸染状黄铁矿。 硬度小,性脆,易破碎。 煤燃烧时火焰较长,烟少,残渣多呈灰白色碎块及碎片状,少量粉状。 视相对密度 ~ / m3。 二、宏观煤岩特征 煤岩类型多为半亮~半暗型煤,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 煤中矿物质为粘土、方解石、硫铁矿等。 三、煤的微观煤岩特征 本次在生产矿井煤芯中, 共 采取煤岩煤样 3 件,现将主要可采 C4煤层的煤岩显微组成特征分述如下(见表 511): 一)有机组分 11 镜质组:在煤的有机组分中占主要成分,含量 ~ %,平均 %。 以基质镜质体为主、均质镜质体次之;含少量碎屑镜质体。 壳质组(稳定组):在有机组分中 因 变质程度加 深 的影响,无法识别该组分。 惰质组:在有机组分中所占比例一般较少,含量为 ~ %,平均 %。 以半丝质体碎片为主,丝质体次之,含少量碎屑丝质体。 二)无机组分 粘土矿物类:为无机组分的主要成分,含量 ~ %,平均 %。 以层状、团块状、细分散状粘土矿物为主,细胞充填状和裂隙充填状粘土矿物次之。 碳酸盐类:为无机组分中的次要成分之一,含量 ~ %,平均 %。 常以块状、不规则状方解石为主,细胞充填方解石及裂隙充填状方解石次之。 氧化 物 类:为无机组分中的次要成分之一,含量为 ~ %,平均 %。 主要为石英碎屑颗粒。 硫化物类:为有机组分中的次要成分之一,含量 ~ %,平均 %。 以微粒状黄铁矿为主,零星分布,裂隙充填状 黄铁矿 次之; 莓粒状黄铁矿常在 基质镜质体中富集; 局部可见团块状黄铁矿矿化有机质现象。 煤岩鉴定成果汇总表 煤层 项目 有机组分( %) 无机组分( %) 镜质组 惰质组 小 计 粘土类 硫化物类 碳酸盐类 氧化物类 小 计 C4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点数 3 3 3 3 3 3 3 3 按国际显微煤岩类型分类,区内 C4 煤层为微镜惰煤;按中国显微煤岩类型分类,为微暗亮煤。 12 四、煤的变质程度 本次在 4 件煤岩样中,测定煤的镜质组(油浸)最大反射率 2 件,煤的 镜质体最大反射率 (油浸) ( R0, max) ~ % ,按中国煤层煤分类标准( GB/T17607—1998),煤的 变质阶段属 Ⅸ 阶段,相当于无烟 煤变质 阶段,总体符合煤的变质规律(希尔特定律),与煤质化验指标较吻合。 第二节 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煤类 矿区煤质详见煤质综合成果表(表 521),全区各煤层的煤质指标(平均值)及变化规律如下: 一、工业分析 一)水分 水分( Mad):原煤的水分为 ~ %,平均为 %,浮煤的水分为 ~%,平均为 %,按 GB/T37151996分级属特低 全 水分煤。 二)灰分 灰分( Ad):原煤的灰分为 ~ %,平均为 %,按 GB/T , 属 低 灰分煤 ; 浮煤的灰分为 ~ %,平均为 %。 三)挥发份和固定碳 挥发分 (Vdaf):原煤挥发分为 ~ %,平均为 %;浮煤挥发分为~ %,平均为 %。 按 MT/T84920xx分级 , 属 特低 挥发分煤。 固定碳 (FCad):原煤含量为 ~ %,平均 为 %;浮煤为 ~%,平均为 %。 属高固定碳煤。 二、全硫( St,d) 原煤的全硫 含量 为 %~ %,平均 含量为 %;在垂向上从上至下全硫 含量 减少;同时有随煤层厚度变化增减的趋势,煤层薄 其 含量增高,煤层变厚 其 含量减少。 其中煤中以有机硫( SO, d)为主, 含量 为 %~ %;次为 13 硫铁矿硫( SP, d)、硫酸盐硫( SS, d), 含量 分别 为 %~ %、 ~ %。 浮煤的全硫 含量 为 %~ %,平均 含量为 %; 煤中以有机硫( SO, d)为主, 含量 为 %~ %;次为硫铁矿硫( SP, d)、硫酸盐硫( SS, d), 含量 分别 为 %~ %、 ~ %。 根据国家标准 GB/—20xx 进行全硫等级划分, 属 中高硫分煤。 三、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 一)元素分析 原煤碳元素( Cdaf)为 %~ %,平均为 %,氢元素( Hdaf)为%~ %,平均为 %。 浮煤碳元素( Cdaf)在 %~ %,平均为 %,在垂向变化不大;浮煤氢元素( Hdaf)为 %~ %,平均为 %。 垂向上表现为上部煤层浮煤氢元素略低,下部煤层略高的特点。 二)煤灰成分 原煤灰成分中以 SiO 2和 Al2O3为主 , SiO 2在 %~ %, 平均为 %,Al2O3在 %~ %, 平均为 %,在 此两项加和值最低为 %,最高可达 %,煤灰均属酸性灰。 Fe2O3与 SO3含量垂向上表现为下部煤层高于上部煤层。 与煤中全硫的变化趋势相反; MgO 含量垂向上 表现为上部高,下部低; CaO 含量则从上至下有增高的趋势,但不稳定。 三)微量元素 各煤层中锗( Ge,d)元素含量为 2~ 4μg/g , 平均 3μg/g ,镓 (Ga,d)含量为 6~10μg/g ,平均 7μg/g。 各 煤层 锗 、镓 元 素 含量 均 未达 工 业品 位。 14 C4 煤层煤质综合成果表 表 521 指 标 煤 层号 工业分析( %) 全硫 有害元素 发热量( MJ/kg) 相对视 密度 元素分析( %) Mad( %) Ad ( %) Vdaf( %) 焦 渣 特 征 18 FCad( %) St, d ( %) Pd ( %) As, d ( μg/g) Qgr, ad Qgr, daf Q, d ARD Cdaf Hdaf Ndaf Sdaf+Odaf C4 原煤 ~ ( 9) ~ ( 9) ~ ( 9) 2~ 2 2 ~ ( 5) ~ ( 9) ~ ( 8) 0~ 3 1( 8) ~ ( 9) ~ ( 9) 28..56~ ( 8) ~ ( 8) ~ ( 3) ~ ( 6) ~ ( 3) ~ ( 5) 浮煤 ~ ( 9) ~ ( 9) ~ ( 9) 2~ 2 2 ~ ( 5) ~ ( 9) ~ ( 4) 0~ 1 ( 4) ~ ( 8) ~ ( 8) ~ ( 8) ~ ( 6) ~ ( 6) ~ ( 6) ~ ( 11) 指 标 煤 层号 煤 灰 成 分 分 析 ( %) 微量元素 ( μg/g) 煤灰熔融性( ℃ ) 煤 类 SiO2 Fe2O3 Al2O3 CaO MgO SO3 TiO2 Ge, d Ga, d DT ST HT FT WY3 C4 原煤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2~ 4 3( 3) 6~ 10 7( 3) 1180~ 1500 1327.( 6) 1230~ 1500 1380( 6) 1250~ 1500 1397( 6) 1280~ 1500 1402( 6) 无烟煤 3号 浮煤 15 四)有害元素 原煤磷( Pd)含量为 ~ %, 平均 %, 浮煤磷( Pd)含量为 ~%,平均 %,属 特低磷分煤。 原煤砷 ( ) 含量为 0~ 3μg/g, 平均 1μg/g; 浮 煤砷 ( ) 含量为 0μg/g~ 1μg/g。 平均 , 煤层为 一 级含砷煤。 四、煤的工艺性能 一)发热量( Q,d) 原煤的 干燥基恒容低位 发热量为 ~ ,平均为 ,浮煤的发热量为 ~ ,平均为 , 属 特高热值煤。 二)煤灰熔融性 各煤层煤灰软化温度范围在 1230℃ ~ 1500℃ , 平均 1327℃ ,(据MT/ 标准) 属中等软化温度灰;流动温度为 1280℃ ~ 1500℃ , 平均 1402℃ ,(据 MT/) 属较高流动温度灰。 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 86),据煤的挥发分( Vdaf)及氢元素( Hdaf)测定结果,挥发分为 ~ %,平均为 %;,浮煤氢元素( Hdaf)为 %~%,平均为 %。 由此确定矿区煤类为无烟煤 三 号 ( WY3)。 五、主要煤层煤质指标及煤类 本区可采煤层为 C4,煤层的煤质 工业 指标详见表 522。 原煤灰分 (Ad): ~ %,平均 %,属 低灰煤,浮煤: ~ %,平均 %。 矿区西北部和东南部灰分较高,中间灰分稍低, 详 见 C4煤层灰分等值线图(图 521)。 16 煤矿 C4 煤层灰分等值线图 图 521 原煤挥发分 (Vdaf): ~ %,平均 %。 浮煤挥发分 (Vdaf): ~%,平均 %, 为特低挥发分煤。 原煤发热量 (Qgr,d): ~ ,平均 ;原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 (Q,d): ~ ,平均 ;属特高热值煤。 原煤全硫 (St,d):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17 属中高硫。 从 煤矿硫分等值线图 平面上看 由浅至深 全硫 含量 逐渐变低。 详见(图 522) 煤矿 C4 煤层硫分等值线图 图 522 浮煤氢元素( Hdaf):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