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达煤矿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_(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S1)组成,均呈近南北向展布。 其它几条断裂散落其中,组成勘区构造骨架。 地层走向大致与主体构造线平行展布,地层倾角一般 10176。 — 30176。 ,且表现为南部地层倾角稍陡, 20176。 — 35176。 间;北部地层倾角变缓为 10176。 — 15176。 ,属缓 —— 中倾斜煤层,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有一定变化。 综上所述,勘探区内构造属中等类型(第二类)。 矿区内共发现褶曲 1 组(即 B S1),大小断裂 8 条,其中,地层断距小于 50m有 6 条(即 F1 F5 F5 F5 F5 F78),地层断距大于 50m者 2 条(即 F1F18),该 2 条断裂构成矿区东西边界;隐伏断裂 5 条,其中造成煤层重复者 2 条,造成煤层缺失者 3 条。 ( 1) 褶曲 1) 跑马梁子背斜 B1:在矿区内延伸长 1000m以上,该背斜被 F5 F19 断裂破坏,背斜西翼地层倾角为 30—40;东翼地层倾角一般为 27176。 —40176。 据地表地层产状判断,该背斜有向北倾伏之势。 核部和两翼均由 T1K、 T1F T1F2 地层组成,据 12 线剖面显示,其幅度为 370m,该背斜较紧密,地面位置已基本查明。 2) 鹦哥咀向斜 S1:,该向斜北自 1 线延入矿区至 16 线北消失。 区内延伸长 20xxm;据 12 线剖面显示,其幅度为 370m;该向斜宽缓、并向北撒开,向南仰起并消失;两翼地层倾角一般为 20176。 —30176。 ,核部地层倾角 5176。 —15176。 ;核部和两翼由 P2l、 P2c、 T1K、T1f及 T1y等地层 组成。 南部被 F1 F53 等断裂所切。 为一轴向近南北向,南端仰起并消失,北段撒开倾伏的宽缓、开阔对称短轴向斜,地表地面位置已基本查明。 ( 2) 断裂 F16:该断裂已基本查明 , 是区域上大水沟 ——营上断裂在矿区的一部分,构成 矿区的西部自然边界。 它与 F15 断裂组成透镜状断裂束。 F16 断裂位于该断裂束东侧。 该断裂自南向北纵贯矿区西缘,延伸长大于 1000m,断裂走向近南北向,倾向西,倾角 58176。 —80176。 ,其走向与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延伸,局部地段地表显反倾斜(如 TC1402);西盘由 P2l、 P2c、 T1K、 T1f 及 T1y 等地层组成,地层倾角多为 35176。 —45176。 ,局部地段达 60176。 —70176。 (如 TC1402);东盘由 P2β、 P2 P2C、 T1k 与 T1f 等地层组成,地层倾角 35176。 —45176。 ,该断裂破碎带发育,一般宽 1—5m,地层断距为 140—180m,破坏了煤层,但属矿区西部边界断裂。 该断裂在矿区 10 线以南约 700m处交并于 F15 断裂上,再往南归并为 F15 断裂。 F18:该断裂地表已基本查明 , 是区域上龙潭头 ——新街断裂在矿区的一部分。 它与 F7 F19 等两条断裂组成透镜状断裂束, F18 断裂位于该断裂束西侧。 该断裂自南至北贯穿矿区东 缘,延伸长 1700m,断裂走向呈近南北向。 断裂破碎带明显,一般宽 10—50m,地层断距约 160—240m,破坏了煤层 , 倾角 54176。 —75176。 之陡倾斜压扭性断裂。 该断裂在矿区 10 线附近交于 F19 断裂,再往北归并 F19 断裂;它与 F7 F19 断裂组成一南北长近 ,1700m,宽 约 800m之透镜状断裂束,断裂束内构造极其复杂。 F53:已基本查明 , 位于矿区东南部 14 线附近,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0176。 —53176。 之张扭性断裂。 延伸长约 800m;地层断距 20—30m;断裂上、下盘地层倾角15176。 —20176。 该断裂切割 F18 断裂;断裂破碎带宽约 —10m,该断裂对深部煤层无影响。 F54:已基本查明 , 位于矿区 12 线与 10 线间的西侧。 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 75176。 之陡倾斜张扭性断断裂。 延伸长约 300m,该断裂发生在 T1f1 与 T1k 界面附近,地层断距约 20m,破碎带宽 1——2m,该断裂对深部煤层无影响。 F7:已基本 了解, 位于矿区 南端 ,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 45176。 之张扭性断裂。 延伸长约 300- 400m,地层断距 48m,断裂破碎带不甚明显,但见上盘与下盘地层产状呈近直角相交,断裂可靠,对深部煤层无破坏性。 F78:已 基本查明 , 位于矿区 12 线与 10 线之间,东偏中部的 T1f3 地层中。 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 42176。 —70176。 之张扭性断裂,延伸长 300—400m,地层断距约 20m,断裂破碎带宽 —,该断裂对深部煤层无影响。 隐伏构造:钻孔中所见隐伏断裂 5 条,其中 f10 f121 系压扭性断裂, f1 f1f101 系张扭性断裂,并均已切割了煤层,造成重复或缺失。 在此,仅对钻孔中所见隐伏断裂的特征加以扼要说明。 5 条断裂均系一孔所见, f11 断距及 f102 断距为 1020m左右,其余 3 条断距均小于 10m, 隐伏断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 3) 矿区构造级别、序次的分析 1)构造级别 根据本区构造形迹的规模大小,一级构造是近南北向的 F1 F1 B及 S1 等构造形迹;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构造形迹属二级构造。 3)构造序次 本区构造形迹属北北东向构造在南北向扭应力和后期莲花状构造扭应力二者联合作用的结果。 区域上在南北向扭应力作用下,首先产生一组与主压力平行的北东、北西向钝角相交的共轭剪切张裂面,形成第一序次的构造,随着该扭应力的持续作用。 继而发生呈锐角相交的北北东向与北北西向共轭剪切节理,并随之产 生破裂,形成第二序次的北北东向与北北西向构造形迹;与此同时或稍后,第一序次的张裂面产生破裂,形成第一序次的构造形迹;随后与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垂直的横张配套构造(近东西向)孕育而生,形成第三序次的构造形迹。 在二组扭应力长期联合作用下,致使北北东向构造 “S”型变形,区内各构造形迹均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 二、煤层 含煤性 本区含煤地层为晚二叠系龙潭及长兴组,平均厚度。 含煤地层中含煤层及煤线 50—55 层,平均 53 层。 煤层累计厚度 —,平均 ,含煤系数 —%,平均 %。 其中, P2l P2l P2c 的平均含煤系数分别为 %、%、 %。 可采煤层共 14 层,其中全区可采煤层 8 层( M2 、 M M4+ M M M1M1 M19),大部可采煤层 4 层( M M M1 M15)局部可采 2 层( M2+ M12)。 各段地层中, P2l1 有 M1 M16 共 2 层, P2l2 共有 M1 M1 M1 M1M M M7 共 7 层, P2c 有 M M4+ M M2+ M2 共 5 层。 可采煤层累计平均总厚度 ,可采煤层含煤系数为 %按煤层可采程度划分,全区可采 8 层,计 ,占 %;大部可采 4 层,计 ,占 %;局部可采 2 层,计 ,占 %。 按煤层所在地层划分, P2l1 为 ,占 %;P2l2 为 ,占 %; P2c 为 ,占 %。 综上所述,本区含煤地层中的煤层层数 多 ,总厚度 、 可采煤层厚度 大 ,含煤系数高。 可采煤层 (1)可采煤层厚度及稳定性 可采煤层包括全区可采煤层,大部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 大部可采煤层指区内可采煤层点在一半以上且能连成 片的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指 12 勘探线以北能连成片的可采煤层;而在 12 勘探线以南能连成片的为不可采煤层。 据此,本区可采煤层共 14 层。 其中,全区可采的有 8 层( M M M4+ M M M1 M1 M19),大部可采煤层有 4 层( M M M1 M15),局部可采煤层有 2 层( M2+ M12)。 本区可采煤层厚度定为 ,其原煤灰份( ad)不大于 40%。 可采煤层厚度及稳定性见表 11。 设计可采煤层情况: M2:厚 - ,平均厚 ,含一层泥岩夹矸,顶、底板均为泥岩。 M2+ 1:厚 - 1m,平均厚 ,单一结构,顶、底板主要为粉砂岩。 M3:厚 - ,平均厚 ,含一层泥岩夹矸,顶、底板均为泥岩。 M4+ 1:厚 - ,平均厚 ,单一结构,顶、底板均为泥质粉砂岩。 M5:厚 - ,平均厚 ,单一结构,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M7:厚 - ,平均厚 ,含一层高岭石泥岩夹矸,顶、底板一般为 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 M9:厚 - ,平均厚 ,含 1- 4 层夹矸,顶 、底板均为泥岩。 M13:厚 - ,平均厚 ,含一层高岭石泥岩夹矸,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泥质粉砂岩、粉砂岩、菱铁岩。 M16:厚 - ,平均厚 ,单一结构,顶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板泥岩。 可采煤层厚度及稳定性统计表 表 1- 1 煤层编号 单工程煤点厚度(总厚度 /可采厚度) 统计值 稳定性 Q101 Q102 ZK1001 ZK1002 ZK1202 ZK1201 12 ZK1401 14 ZK1601 总厚度 可采煤厚 线煤硐 线煤硐 M2 — — 较稳定 ( 8) ( 8) M2+1 1 — 较稳定 ( 8) (8) M3 —1. 82 — 稳定 (6) (6) M4+1 1 —1. 41 — 稳定 1 (9) (9) M5 0. 2— — 较稳定 (9) (9) M7 — — 稳定 (9) (9) M9 — — 稳定 (9) (9) 点数平均最小一最大 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 可采煤层的直接顶板一般为泥岩、炭质泥岩及含炭泥岩,厚度从 至 ,一般为。 顶板多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 底板以泥岩为主,其次为炭质泥岩,厚度小于 1m。 往下变为砂质泥岩并夹菱铁岩。 可采煤层层间距 可采煤层间距及变化情况详见表 12。 可采煤层层间距及变化情况统计表 表 12 煤层编号 统 计 值 备注 最小 —— 最大 平均 M2 — M3 — M4+1 - M7 — M9 - M13 - M16 P2l2 地层中 M7M13 各 煤层间的层间距小于 10m,且变化率值较大,反映了煤层稳定性相对差且厚度变化大。 M5M7 煤层间有近 46m 的不含煤或仅含局部可采煤层段是比较稳定的层段,变化率小反映了这一特征。 M7M9煤层, M15M16煤层, M16M19 煤层间的层间距均大于 20m,其余煤层间的层间距均小于或近于 10m。 根据 区域资料, M19 煤层在大河矿区均可采,但因控制点少,本次未计算该煤层储量。 三、煤质 物理性质 本区不同煤层和煤层中不同部位其物理性质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 颜色 为 黑色 ; 光泽 为 沥青光泽、沥青质光泽为主,亦有似沥青光泽、暗淡光泽 ;条痕 为 黑色、褐黑色 ; 断口 为 不平坦状,亦有参差状。 煤岩结构、构造、宏观煤岩类型。 煤岩结构以线理状、透镜状为主,亦有细条带 ——透镜状及似均一状。 煤岩构造为块状。 宏观煤岩类 型以半亮型煤为主,占 62%;其次为半暗型煤,占 32%;光亮型及暗淡型煤各占 3%。 (3)显微煤岩组分及显微煤岩类型 主要煤层显微岩组分及显微煤岩类 : 本区主要煤层显微煤岩类型属亮暗煤,镜质组分含量中等偏少,为 39—58%;矿物组分含量较高,为 9—19%,含较多的丝炭组分,普遍含稳定组分。 (4)煤的变质阶段 M M M10 煤层的镜煤最大反射率 %,变质阶段为 m,系 1/3 焦煤;M16 煤层的最大反射率 %,为 III——IV,系焦煤。 可见,下部煤层的变质程度稍高于上部煤层。 化学性质及工艺性 能 仅对可采煤层加叙述,数据一般采用平均值。 (1)化学性质 1) 工业分析: 水分( Mad):原煤为 ——%,且垂向上从上往下水分含量降底。 灰分( ad): 14 层可采煤层中 ,原煤属中灰煤有 7 层,分别为 M M M M1M1 M1 M16,其中小于 20%的 3 层为 M M M16。 其它 7 层属富灰煤。 因此,本区以中灰煤为主,部份为富灰煤。 挥发分( Vdaf):精煤挥发分为 —%,均属中高挥发分煤。 垂直变化是:M7 以上, Vdaf 大于 30%, M7 以下均小于 30%;横向变 化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Vdaf 稍有增高。 固定碳( FCad):原煤 —%,精煤为 —%。 2) 元素分析: Cdaf:原煤。祥达煤矿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_(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密切关注雨水汛情信息,及时组织水文、气象等部门会商,超前部署,积极应对。 汛后,积极组织开展水毁工程修复,大力提高全市的防汛抗旱能力。 特别是湘江长沙段处于低枯时期时,最低水位持续走低,严重影响城区供水安全,他及时分析水情形势,提出建议,采取上游调水、修筑围堰和降低取水头等综合措施,确保了城区用水安全。 科学调度洪水,为抗洪抢险赢得了 宝贵的时间,取得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 尤其是在抗战 **年
孩子不爱学习,我就和他们一起读《人鸦》,然后开读书交流会。 在阅读中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由主人公的经历明白了无论做人还是做乌鸦都要有责任和担当,所以,不要去羡慕别人, “ 做好自己最重要 ”。 看到班里有欺负弱小的现象,我把《一百条裙子》推荐给了学生, “ 宽容 ”“ 友爱 ” 植入了孩子们心中。 我们还把《蓝色的海豚岛》和《鲁滨逊漂流记》对比阅读,让孩子 们感受到主人公的自强不息
那就开展一些 “ 写字比赛 ” ;如果孩子爱读书,那就经常开展 “ 朗诵比赛 ”“ 故事比赛 ” 等,让孩子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孩子找到那最初的动力 自信。 四、规则 —— 走向成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一个班风 正、学风浓的班级里,学生必然而且必须是有章可循的。 只有学生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个班级才可算是一个成型的班级。 在学校,学生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作为老师
工程有限公司 - 17- 图) 围墙 及大门 厂区围挡采用 已有围墙 ,高度为 米。 施工大门设置一座,大门主要作为建筑材料运输通道、人员的通道。 临时 道路 平整场地使场区在同一平面,保证场区坡度 3‰。 厂区临时施工道路采用砂砾石路面。 排水系 统 厂区排水设置排水沟,利用排水 沟 排出施工中的污水、雨水及生活污水。 与 厂区大 排水 沟 连接。 临时设施和公用工程计划 生 产 性 暂设
率为 44KW。 在基础两边各做一组接地,接地电阻小于 4 欧姆。 基础必须保证排水良好。 基础混凝土表 面平整度误差小于 10mm。 防护脚手架做法 本工程 每栋住宅楼安装一台升降机 ,在结构与电梯之间需搭设双排 双立杆防护 脚手架。 7 号地 3 号楼, 8 号地 8 号楼升降机防护脚手架搭设高度考虑 59m, 7 号地 5 号楼, 8 号地 3 号楼升降机防护脚手架搭设高度考虑 76m,7
活动、办公用品上予以应用,让人们通过 logo 能够迅速 识别 神旅集团。 ● 员工服装 : 按照景区文化定位制作服饰,彰显景区个性。 集团总部、各景区售验票窗口 员工 可以着正装。 ● 办公用品 :结合企业 logo 设计、应用 信封、便签、茶具等。 ● 广告宣传 : 通过神旅集团自有及可借用的 LED 屏、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展示企业、景区、典型先进人物和事件。 ④ 行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