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
1、交粳稻新组合辽优五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组配的优质、高产、多抗新组合。 19961997 年完成产量比较试验,1998 年进入辽宁省杂交稻区域试验,1999 年进行第二年区域试验,同时进入生产试验。 19961997 两年产量比较试验平均亩产 7014 公斤,较对照辽粳 45417 增产 28%。 1998 年省区域试验中,全省 6 个点平均亩产 6547 公斤,比对照辽粳 45418
交粳稻新组合华优五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组配的优质、高产、多抗、早熟新组合。 19971998 年完成产量比较试验,1999 年进入辽宁省杂交稻区域试验。 19971998 两年产量比较试验亩产 斤,较对照辽粳45417 增产 一、生育特性该组合生育期为 155 天,株高 105有效穗数 穗,分蘖 ,穗长 穗成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27 克,属于综合抗性好、大穗、增产潜力高、米质好
6 号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作物研究所)用泰国糯稻作母本与地方小糯谷的自然变异株杂交经多代系选而成。 2006 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稻 2006021),适宜重庆及相邻生态区海拔 800 米以下的地区作糯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粳交型中迟熟糯稻,全生育期平均 156 天,比对照汕优63 长 3 天。 株高 101 厘米,每亩有效穗数 15 万穗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5 杂95 杂种表现突出 甘蓝型油菜新组合 95 杂5 杂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995 年分别以玻利马胞质不育系 母本和分别以自育恢复系 父本经三系杂交选育而成。 1999 年双双进入省区试,2001 年通过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待审定。 在两年省区试中产量名列前茅,抗病性优于对照(蓉油 4 号),生育期早于对照,含油量明显高于对照。 在 2001 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89 的选育和应用 1亲本及组合的选育过程1986 年选用抗稻瘟性强的广西地方晚型高秆品种红脚粘作为主亲本,与( 630)交,这个杂交组合后代的分离,从株高看,体一致,倾向母本。 矮分离明显,表现为简单的表型比例,高矮株比例近 3:1,表明这个组合中的矮生性由一对主基因所控制;从生育期看,红脚粘对光反应较敏感,而父本对光长的反应为钝感,而父本对光长的反应为钝感。 育期倾向晚型,离明显,早、中
1、 优 1 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品种来源:该品种系重庆市种子公司用自育不育系 115A 与绵恢 725 组配而成。 产量表现:2000 年参加重庆市优质稻组区试,平均亩产 5389 公斤,与对照汕优 63 相当,在优质稻组中居第二位。 2001 年续试平均亩产 5408 公斤,与对照汕优 63 相当,在优质稻组中居第一位。 2001 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3O13对照汕优 63
1、 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嘉乐优 2 号系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科学所用自育的 不育系 151A 和恢复系 组育成的三系密穗型杂交中熟晚粳新组合,是杂交粳稻中的新秀,与当地常规主栽品种相比,表现为分蘖力强、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熟期中等、产量较高等特点,适宜于江、浙、沪地区作单季稻种植,是该地区将要推广的主要品种。 1 产量表现2003 年参加嘉兴市区试,平均产量 8565顷
1、浙优 1 号”的高产栽培 中浙优 1 号(中浙 A/航恢 570)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省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2004 年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引入该品种在丽新乡咸宜村小面积试种获得了高产。 2005 年在咸宜村建立了 500 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稳粮增效示范方,前作春大豆、春花生,后作种植中浙优 1 号杂交水稻,又取得了良好成效。 现将中浙优 1
1、优 7954 栽培技术 优 7954 是浙江省农科院选育的超级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2004 年通过国审。 该组合属于大穗型,全生育期 136 天,比汕优 63 迟熟 3 天;株高 115 厘米,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 ,穗长 米,每穗 174 粒,结实率 千粒重 ;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2004 年在徐州市示范栽培 1000亩,亩产量达 斤;在宿迁市示范栽培 100 亩,亩产量达 斤
1、合)介绍1、优 218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中恢 218 杂交而成的杂交晚籼组合。 2005 年 3月通过浙江省品审会审定。 产量表现:优 218 经 2002 和 2003 年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63 增产 2004 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特征特性:该组合两年省区试平均全生育期 ,比对照汕优 63 长 ;两年省区试平均亩有效穗 ,每穗实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