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1、稻白叶枯病(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 在空气潮湿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 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
壤缺锌,水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僵苗不发现象。 由缺锌引起的水稻僵苗,多出现在移栽后 2内。 最初表现心叶基部失绿发白,稍后中下部叶片中脉两侧出现不规则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成红褐色条斑,严重时褐色斑点扩展到叶鞘和茎秆。 病斑在植株上的发生规律,一般自下叶向上叶依次出现。 缺锌的稻株出叶速度缓慢,心叶短而窄,下部老叶变脆、下披,易折断,根系老化,新根少。 重病株叶枕距缩短或错位,明显矮化丛生
1、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安全、生态、增收、增效是水稻生产发展的新方向,新的栽培技术过绥化永安农场五年、双河农场二年试验成功。 栽培特点省种、省水、省工、省育苗物资,省苗床面积,同时环保、增产、节成本、增效益、适应性广,是当今世界水稻生产先进栽培技术。 栽培措施1、选育早熟、高产、抗逆性强、分蘖强的优质品种“强化一号”。 2、乳苗移栽,离乳二叶前插秧,不伤根,不缓苗。 3
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安全、生态、增收、增效是水稻生产发展的新方向,新的栽培技术过绥化永安农场四年试验成功。 一、栽培特点省种、省水、省工、省育苗物资、省苗床面积,同时环保、增产、节成本、增效益、适应性广,是当今世界水稻生产先进栽培技术。 二、产、抗逆性强、分蘖强的优质品种“强化一号”。 乳二叶前插秧,不伤根,不缓苗。 护环境卫生,保持生态平衡。
2、入而引起病害。 而稻瘟病是由于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而引起的,高温高湿,天气闷热则易发病。 稻细菌性褐斑病:本病一般不传染,但随着天气的变化可能扩散。 如出穗时遇到适宜的发病条件出现顶叶细菌性褐斑病或黑粒。 一般轻度细菌性褐斑病不用防治,出穗后大部分可灌浆,但灌浆速度慢,出米率低。 如果发病严重时采用药剂防治。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药剂有“叶青霜”、“龙克菌”、“灭菌成”、“猛克菌”等
1、几年,水稻立枯病在北镇市连年大发生,育苗田死秧率 20%35%,严重的死秧率在 50%以上,甚至毁苗。 使用黑龙江双城农药厂生产的 3%水稻育苗灵防治水稻立枯病,防效较理想,但药剂成本高。 为寻找成本低、防效好的药剂,2007 年引进浙江温州鹿城农药厂生产的 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立枯病,取得了理想效果。 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由浙江温州鹿城农药厂生产
2、。 分蘖力中等偏弱,苗期耐寒性强,后期耐高温,表现高产,米质中等,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恶苗病。 1998 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早籼早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 48407 公斤,比对照浙 852 增产 173,1999 年续试平均亩产 斤,分别比对照渐 852 和浙 733 增产 1582和47,1999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42694 公斤,比对照浙 733 增产753。 熟期适中、高产稳产
2、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巴西陆稻“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深翻土壤并做畦,整地前 15 天喷施除草剂清除杂草;2、播种:条播或穴播,每亩播种量 3斤,播种深度 3米;3、施肥:亩施磷肥 40 公斤,钾肥 10 公斤,尿素 5 公斤,有机肥 20 担作基肥。 4 叶期时追施尿素 8斤,分蘖期、孕穗期可追施尿素 10 公斤;4、水分管理:一生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但在出苗期、分蘖期
2、穗变成“小老秧”。 二是越区栽培,早熟品种生长过快。 因为早熟种感温性强,苗床一遇高温便会加速生长,加上阶段积温超常,缩短了生育期,打破了早熟品种的生长规律,提前抽穗变成“小老秧”。 三是秧龄过长,延长了秧苗缓苗期。 有人误以为秧龄越长苗越大,插后分蘖越多,这是一种误解。 中苗苗龄为 28苗苗龄为 35天左右。 正常最适宜日数不超过本品种叶数的 1/3,即早熟品种叶龄不超过 熟品种叶龄不超过
稻免耕抛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推广面积正逐年增加,但与常规抛秧耕作栽培相比,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做好前期管理是夺取丰收的基础。 因此,前期应抓好如下工作:一、选地和选种由于免耕抛秧稻秧苗扎根较慢、根系分布较浅、分蘖较迟、速度略慢、数量较少等弱点,应选排灌方便、耕层深厚、保水保肥的田块。 结合安排晚造栽培期,选择分蘖力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和抗病力强的中迟熟品种,可选择天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