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2、亩,比对照新海 3 号增产 霜前花率 僵瓣花率 3%。 在 1993 年的生产示范中,新海 13 号亩产籽棉 克/亩,亩产皮棉 克倍,较对照增产 衣分 霜前花率 经自治区纤维品质检测所对两年多点区试棉样分析,新海 13 平均细度 7255 米/克,成熟系数 强 ,强度 ,断长 米,主长 米,品长 米,短绒率 均匀度 1317,含糖微或无。 900 仪分析:,麦克隆值 长 米,整齐度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速生杨树除草技术在棉花播种前,可以使用 48氟乐灵乳油每亩 100 毫升升兑水 50 公斤后均匀喷雾,施药后马上混土。 在棉花播种后出苗前,可以选用 43拉索乳油每亩 200 毫升升兑水 50 公斤后均匀喷雾;当棉苗长到 4 叶以后,可以用 15稳杀得乳油 50 毫升或 草能乳油 50 毫升兑水 50 公斤进行茎叶处理。 使用棉田除草剂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害面积大,据笔者调查,2006 年桐城市棉花受害面积近 400害程度深,受害田块绝收近 30。 棉花枯萎病的病菌顽固,且传播速度快。 为了保证棉花的正常生产,保证广大棉民的利益,必须及早识别此类病害,并做好其防治工作。 1症状识别棉花枯萎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等形式在土壤中随种子越冬,来年遇外在环境适宜时通过种子、土壤或操作工具传播。 每年的 67 月份,当地温接近30
2、的时间和质量。 业方法不合理,效果差。 单一使用钉齿耙整地,造成土地不平整,碎土效果差,特别是表层土壤打除草剂后不能进行充分拌和,影响了除草剂效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土壤类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棉花整地作业质量。 二、免土壤过干或过湿,减少大块土垡的形成。 5 厘米,翻垡均匀、不重不漏、不拉沟、作物残茬和杂草覆盖严密。 要求安装小副犁,以提高翻扣杂草和作物茎秆的效果。
2、排至种孔中央等。 风揭膜或长时间阴雨多湿,势必影响出苗。 膜上点播一周左右下雨会造成种孔表层土板结,若破板结和人工放苗不及时也会造成无法出苗。 二、大风、沙尘暴、干旱、冰雹及低温阴雨等,造成死苗。 外中耕、化调等机械作业在地头转弯时也要压掉一部分棉苗。 害较多,造成死苗。 成部分棉苗被淹死。 三、5厘米,翻垡均匀、不重不漏、不拉沟,残茬覆盖严密,到头到边,耕后地表平整。 入冬前全部翻完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 由石家庄农科院利用转基因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通过多年系统选育,于2006 年成功选育了河北省特早熟棉花品种“石早 1 号”。 2006 年 4 月通过河北省审定。 一、特征特性“石早 1 号”棉花生育期 110 天,属于晚播不晚熟的特早熟品种。 该品种单株果枝数 左右,第一果枝着生节位 右,单株成铃 左右,其铃重 ,衣分 41%,霜前花率 右。 纤维品质符合纺纱标准。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01(棉花) 一、审定编号苏审棉 200603二、来源与类型原名“属中熟陆地棉杂交一代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宁 212苏 9701 配组,于 2001 年育成。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黄萎病轻病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3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籽棉亩产 斤,较对照(2003年对照为泗棉 3 号,2004 年对照为苏棉 9 号)平均增产 皮棉亩产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8 号(棉花) 苏棉 18 号原名“通 2266”。 系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于 1988 年以通 83952与徐 184 杂交选育,1995 年育成。 属中熟抗枯萎病陆地棉品种。 19961997年两个年度参加江苏省中熟抗病棉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亩产籽棉分别为 斤,分别比对照泗棉 3 号增产 亩产皮棉分别为 斤和 斤,分别比对照增产 1998 年至 1999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7 棉花栽培要点苏棉 27 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转基因抗虫常规棉新品种。 该品种全生育期 135 天左右,平均株高 米,单株果枝 ,单株成铃 ,单铃籽棉重 ,衣分 籽指 ,霜前花率 耐枯萎病和黄萎病,中抗棉铃虫。 2001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籽棉 斤,比对照泗棉 3 号增产 亩产皮棉 斤,比对照泗棉 3 2004 年生产试验,亩产籽棉 277 公斤,比对照苏棉 9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5 棉花栽培要点 苏棉 25 是江苏苏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熟常规棉新品种。 该品种全生育期 134 天左右,平均株高 105 厘米,单株果枝 ,单株成铃 ,单铃籽棉重 ,衣分 籽指 ,霜前花率 耐枯萎病和黄萎病。 20052006 年参加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籽棉 斤,比对照苏棉9 号增产 亩产皮棉 斤,比对照苏棉 9 号增产 2007 年生产试验,亩产籽棉 221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