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
氢核,而石蜡中含有大量氢原子,轰击石蜡的不可见粒子应该是中子,故 a 为中子, b为质子. 【答案】 中子 质子 3 . 1919 年卢瑟福通过如图 3 1 4 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了质子.图中 A 为放射源发出的 ___ __ 粒子, B 为 ___ __气.写出该实验的核反应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导学号
互作用产生的 ② 光的波动性中的波不同于宏观观念上的波 波和粒子的 对立、统一 ① 宏观世界:波和粒子是相互对立的 ② 微观世界:波和粒子是统一的 光子说并没有否定波动说, E =hcλ中 c 和 λ 都是波的概念 ( 多选 )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一束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 ,有的光是粒子 B .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光波与机械波是同样的一种波 C
偏转角度大于 90176。 ,极个别 α 粒子反弹回来,所以在 B 位置只能观察到少数的闪光,在 C 、 D 两位置能观察到的闪光次数极少,故 B 错误, C 、 D 正确. 【答案】 A CD 解决 α 粒子散射实验问题的技巧 ( 1) 熟记实验装置及原理. ( 2) 核外电子不会使 α 粒子的速度发生明显改变. ( 3)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 α 粒 子的大角度散射. ( 4) 少数 α
光.以 h 表示普朗克常量, 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E ′等于 ________ . 【解析】 释放的光子能量为 hν = h cλ ,所以 E ′= E - hν = E - h cλ . 【答案】 E - h cλ 解决玻尔原子模型问题的四个关键 ( 1) 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时,不向外辐射能量. ( 2) 原子辐射的能量与电子绕核运动无关,只由跃迁前后的两个能级差决定. ( 3)
1 的基态, 也可能是 n = 2 的激发态到 n = 1的基态,所以跃迁发生前这些原子分布在 2 个激发态能级上,最高能量值满足 E=- e V + e V ,即 E 为- e V . 【答案】 2 - 1 一个氢原子处于基态,用光子能量为 15 e V 的电磁波去照射该原子,问能否使氢原子电离。 若能使之电离,则电子被电离后所具有的动能是多大。 【解析】 氢原子从基态 n = 1
(三)放电过程 有电流,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板流出,电流强度由大变小; 电容器上电量减小; 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降低; 电容器中电场强度减弱。 当电容器放电结束后,电容器电路中无电流。 放电过程实际上是正负电荷的中和 (四)电容 定义:电容器所带电量 Q与两极板间电势差 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公式: C=Q/U 电容 C的大小由电容器自身决定。 电容的单位: F 1F=106
A). 1A= 103mA= 106A ( 3) 直流: 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 恒定电流: 方向和强弱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 练习 : ( 1)在金属导体中,若 10s内通过横截面的电量为 10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 ________A; 分析解答:( 1)根据电流的定义式得到 10s内通过横截面积的电流为 1A. ( 2)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 ,若
净电荷称为感应电荷。 教师提问: 静电场中导体上自由电荷受电场力作用做定向移动会不会一直运动下去。 学生讨论。 (师提示:先移动的感 应电荷会不会产生电场。 它们的场方向如何。 会对其它自由电荷产生什么影响。 ) 得出结论:当导体置于 电场中时,自由电荷受力,发生定向移动,从而重新分布。 重新分布的电荷在导体内产生一个与原电场反向的电场, 这种感应电场与原电场反向叠加, 阻碍电荷定向移动。
电路时,我们可以仅仅关心它们的输入和输出特性,而不必在意它们的内部结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叫做 模块化思想。 “或”门电路( OR gate) ≥1 A B Z 高电位为 1,低电位为 0; “灯亮”为 1,“灯灭”为 0。 “或”门电路( OR gate) ≥1 A B Z 高电位为 1,低电位为 0; “灯亮”为 1,“灯灭”为 0。 “非”门电路电路( NOT gate) 1 A Z
最快,而 AB方向即为场强方向,可见场强的方 向是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板书: ② 场强方向是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由 U=Ed,得 E=U/ d,可得场强的另一个单位: V/ m。 板书: ③ 场强两个 单位 伏/米,牛/库是相等的。 例 3: 如右上图, 匀强电场电场线与 AC平行,把 10- 8C的负电荷从 A移至 B的电场力,做功 610- 8J, AB长 6cm. AB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