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
2、属于徒长苗,是由于夜温过高、光照不足、土壤水分过多等原因造成的,特别是秋季种植,在夏秋季节育苗,夜间温度过高,有可能出现秧苗节间伸长,发生徒长现象,造成苗高达 3040 厘米,定植时不易搬运并易倒伏、折断。 更重要的是影响花芽分化,很难达到果大、穗多、产量高的目的。 在早春育苗,有些品种强调在花芽分化与发育期间温度不要太低。 早春育苗预防徒长的办法是:适当控制水分,或通过挖断根来达到控水目的
2、 对照种增产 斤,增幅 增产不显著。 1999 年秋复试,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种益农 101 增产 斤,增幅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前期产量每亩 斤,比对照种增产 斤,增幅 增产极显著。 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3?栽培技术要点:(1)广州地区春播期 12 月、秋播期 79 月,选择前作是水田或 3 年未种过茄科作物的田块播种育苗,在番茄老区用营养杯育苗效果好;(2)起畦种植,畦宽包沟
2、晚开风,夜间开风(夜间无雨的条件下),中午避风的管理方法,特别是中午光照强度大时,更应提早避风,主要目的是(1)保证棚内空气有较高的含水量,并减少水分蒸发,保证植物嫩叶及生长点不因水分蒸腾作用而萎蔫;(2)防止风口两侧的植株叶片因强光直射而晒死焦枯;(3)有条件的利用手压喷雾器或机动喷雾器及时进行叶面喷雾补水;(4)利用遮阳网进行物理防治,一般每天上午 10 点拉好防晒网,下午 5
2、低 9。 气温 22,相对湿度高于 90易流行。 潜伏期一般为 14 天左右。 在植株茂密,浇水多的条件下,易蔓延成灾;在保护地内,若遇连阴天或棚内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此病也会流行。 防治技术如下:1选用无病种子,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施足底肥,配方使用化肥,尽量增施生物菌肥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和根系吸肥能力。 2加强对温湿度的控制,将温度控制在 28以下,湿度 75以下。 适当通风,增强光照
2、或雨水传播蔓延。 高温高湿或低温低湿都有利于此病发生。 定植后地温低,土壤湿度过大,且坚持时间长,或棚室番茄遇连阴天气未能及时放风,尤其是大水漫灌后未及时放风形成高温高湿条件,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3、防治方法(1)高苗床育苗,种子铺,盏药土,为避免苗床排水不良,床土过湿,宜采用营养钵育苗,每平方米苗床用药粉 810 克。 拌 75%百菌清药土或 58%甲霜灵种前撒铺 1/3 药土
2、致畸。 茎染病。 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呈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 果实和果柄染病。 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苗期染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周缘具黄色晕圈。 二、防治措施(一)选种。 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 (二)种子处理。
2、 80 多万株,收获300 多公斤盐生植物种子,其中包括沙枣、碱蓬、叶用甜菜、耐盐高梁等经济植物。 初步展示出我国利用盐生植物改良、利用盐碱地的良好前景。 据测算,在我国 15 亿亩耕地中,盐碱地占到 亩。 记者日前在东营盐生植物园看到,盐生植物种植试验区内,管理人员正用海水浇灌试验耐盐草坪、花卉的适应性。 这里的科研人员说,利用海水发展灌溉农业,一直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点。 研究表明
2、般垄距 50米,株距21米,每亩种植 2500。 5、整枝打杈定植后前期按正常栽培管理,实行二半干整枝。 整枝前期留主干和主干第一花序第一侧枝,其余侧枝全部去掉。 当主干上第一层花序果实形成后,去掉主干顶芽以后萌发的腋芽花序;到第一侧枝第一花序果实形成后也与主干一样整枝。 这样每株只留二个半,每干一层果实,有利于养分集中供应果实生长,促其果实膨大,成熟提早。 在二茬果留成后期打杈。 6
2、温室的通风口设置纱网,防止外面的虫源侵入。 培育无虫苗,减少越冬白粉虱,可以显著抑制翌年发生的数量,结合整枝打杈,摘除带早老叶携出田外烧毁或深埋,温室秋冬茬栽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蒜黄及十字花科、百合花科等蔬菜,以减少成虫飞入保护地的机会。 物理防治。 利用白粉虱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的特点。 设置黄板,上涂机油,放置于田间诱杀,可减轻为害。 黄板可为 1 米的硬纸板,每 3 块
2、是氨态氮过多时会引起碳水化合物与氮的比值下降,造成植株新陈代谢失常,导致维管束木质化而诱发筋腐病。 此外土壤湿度过大,土壤通透性差,妨碍根系的吸收,使植株体内养分失调,使铁的吸收降低,则发病重。 二、解决办法:1、选用抗青皮果的番茄品种:目前生产上果皮薄的中形果、植株叶片不太大的品种较抗病,皮厚的品种易感病。 2、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宜多用铵肥,以调整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