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
1、灵菇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珍稀菇种,其栽培技术日益成熟,产品的商品性也越来越高,相信不久的将来,白灵菇也会像金针菇、鸡腿菇一样,成为食用菌大家族中的普通一员而被广大菇农普遍栽培。 从目前看来,白灵菇的发展现状还是不尽人意,首先是价格起伏很大,近两年以来,价格就不是很理想,很多菇农种白灵菇的利润很低,究其原因,一是白灵菇的种植供大于求,菇农有货卖不了;二是技术很不理想,白灵菇的产量很低
1、灵菇栽培场所分室内菇房和野外菇棚。 常因设计不合理,以致空气不流通,严重缺氧,致使好气性的白灵菇发生畸形。 理想的菇棚应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 房棚不宜太大,一般长方形的棚室每棚以容 3000 袋或5000 袋为宜。 通风口应设在长向两旁下方,用砖砌成 244口径,每隔 1m 开 1 个通风口,横向两旁的通风口要等平,菇棚两端门膜应能开闭,棚顶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覆盖。 袋进棚垒墙太高、太密
1、、储藏特性与其他菇类相比,白灵菇属耐储藏品种。 新鲜的白灵菇具有极强的呼吸作用,一旦离开培养基,采后 23 天内菇体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变褐,继而整个菇面发黄变褐,风味也随之劣变,失去商品价值。 因此,延长鲜菇运输与上市时间,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影响白灵菇采后储藏保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含量。 利用低温、高湿
育”栽培新法 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可直接出菇,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能出菇,该后熟期往往成为不少菇农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 根据菌丝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约需 3060 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长达 80 天左右,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采用短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 30左右,使其菌丝充分发育
1、灵菇迟出菇、不出菇的表现:一是出菇缓慢。 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 130天。 二是出菇快慢不一。 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一部分元旦现蕾,一部分春节后出菇,前后相差 1 个月多。 三是不出菇。 接种后至 4 月底止,菌袋不现菇蕾。 迟出菇、不出菇,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失误和管理不善。 错过接种期其原因多为原料准备跟不上,或灭菌灶没衔接好。 由于接种时间延误,气温逐渐下降,菌丝发育缓慢
2、。 其中腐烂、病虫害为主要缺陷。 规格的样品整齐度90%。 不合格率不得超过 5%。 三、病虫害防治(一)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 蚊、菇蝇、螨类等。 (二)选购抗病品种。 菌种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性状稳定、生长快、纯度高、无杂菌、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系,生产中及时淘汰弱势菌种。 (2)清洁栽培设施及场所。 场地附近要无杂草、无积水、无感菌培养料、无垃圾等病虫繁衍场所。 (3)灭菌消毒。
1、灵菇又名白灵侧耳,白阿魏菇,因其子实体洁白如雪,口感好,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之一。 现就白灵菇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一、根据市场选用品种有些地方不管销售地域及品种特性而盲目引种,造成产后适销不对路,价格低,菇农效益差。 目前国际市场对菇形的要求为掌形,菌柄短,销往国外的,可选用天山 2 号。 国内市场可销售漏斗形、长菌柄的,选用天山 1 号。 二
1、灵菇栽培场所分室内菇房和野外菇棚。 常因设计不合理,以致空气不流通,严重缺氧,致使好气性的白灵菇发生畸形。 理想的菇棚应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 房棚不宜太大,一般长方形的棚室每棚以容 3000 袋或5000 袋为宜。 通风口应设在长向两旁下方,用砖砌成 244口径,每隔 1m 开 1 个通风口,横向两旁的通风口要等平,菇棚两端门膜应能开闭,棚顶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覆盖。 袋进棚垒墙太高、太密
1、灵菇又名白阿魏菇、翅鲍菇。 在我国自然界分布仅见于新疆部分地区,因此又叫天山神菇。 该菇是我国近几年来开始商品性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品种之一。 由于它洁白清靓,菌肉肥厚,质地细腻,脆嫩可口,营养丰富,因此,一投放市场,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供不应求,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食用菌新秀。 体洁白,肉质肥厚,柄粗 37 厘米,长 610 厘米,柄实心,偏心生或近中生,菌盖顶呈内卷状,质地脆嫩
1、栽培技术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产量一直提不上去。 笔者根据近几年栽培白灵菇的实践发现,培养料的营养配比对白灵菇产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料中加入的营养成分应该以有机营养为主、无机营养为辅,这有助于增强白灵菇的出菇后劲。 有机营养成分一般以麸皮、玉米面、米糠等为主,一般占20%30%,加入量不可过大。 有机营养含量过大,弊病之一是污染率大大提高,弊病之二是影响培养料的透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