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培训资料-气囊安装培训内容摘要:

安全气囊培训资料-气囊安装培训 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汽车安全气囊系统安装维修培训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二 年十二月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目 录第一节 囊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安全气囊的概念囊系统的功用囊系统的发明囊系统的发展第二节 囊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囊系统的种类囊结构组成囊系统的工作原理囊系统动作过程囊系统的有效范围第三节 吉利吉利汽车跑车 囊系统囊系统主要结构产品主要技术说明接线图和端子说明安装和调整故障诊断与维修囊系统检查注意事项运输和储存囊系统的报废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第一节 囊系统的概念及发展一、安全气囊的概念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是辅助安全带的一种被动安全防护装置(称 ,是辅助防护系统中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一种装置,因为气囊属于安全装备之一,所以一般都称为“安全气囊”。 在设计上,囊系统是汽车安全带的辅助装置。 只有在使用安全带的条件下,囊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保护驾驶员和乘员的作用。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198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统与坐椅安全带共同使用的保护效果最佳,可使驾驶员和前排乘员的伤亡人数减少 43%46%。 遗憾的是人们误认为配装安全气囊系统的汽车在发生碰撞时就能绝对保证安全,以致于造成一些原可避免的伤害和纠纷。 事实上,安全气囊系统是辅助坐椅安全带而起辅助防护作用的,其确切地名称应为辅助防护安全气囊系统。 二、囊系统的功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汽车与汽车或汽车与障碍物之间的碰撞称为一次碰撞。 一次碰撞后,汽车速度将急剧变化,驾驶员和乘员就会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而向前运动,并与车内的方向盘、挡风玻璃或仪表台等构件发生碰撞,这种碰撞称为二次碰撞。 在车辆事故中,导致驾驶员和车内乘员遭受伤害的主要原因是二次碰撞。 车速越高,惯性力就越大。 为了减轻或避免驾驶员与乘员在二次碰撞种遭受伤害,汽车上装备了坐椅安全带和 囊系统等被动保护装置。 在这些装置中,坐椅安全带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保护装置,特别是三点式安全带,其保护效果极为显著。 为此,我国公安部和交通部已明文规定:自 1993 年 7 月月 1 日起,所有轿车和中小客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必须系上安全带。 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驾驶员面部或胸部可能与挡风玻璃或方向盘发生二次碰撞,前排乘员可能与仪表台发生二次碰撞,后排乘员可能与前排坐椅发生二次碰撞,当汽车遭受侧面碰撞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驾驶员可能与车门、车门玻璃或车门支柱发生二次碰撞。 设计 囊系统的宗旨是:在汽车发生一次碰撞与二次碰撞之间的短暂时间(约 120,在驾驶员、乘员与车内构件之间迅速铺垫一个气垫,如图。 使驾驶员、乘员头部与胸部压在充满气体的气囊上,利用气囊本身的阻尼作用或气囊背部排气孔节流的阻尼作用来吸收人体惯性力产生的动能,达到保护人体的目的。 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由此可见,统的功用是:当汽车遭受冲撞导致车速急剧变化时,囊迅速膨胀,承受并缓冲驾驶员或乘员头部与身体上部产生的惯性力,从而减轻人体遭受伤害的程度。 三、囊系统的发明囊系统是美国机械工程师约翰953 年发明的。 1944 年,在海军鱼雷修理厂工作的约翰眼目睹了鱼雷中释放出来的压缩空气将覆盖在鱼雷上的帆布袋突然膨胀起来、并立即顶到天花板上的现象。 这一现象为他后来发明囊系统提供了灵感。 此后,他与家人经历了一次车祸,这次车辆事故为他后来发明 囊系统提供了动力。 据约翰故发生后不久,他独自一个人坐在家中的厨房里,把自己的设想写在纸上并画出了草图,然后花费 238 美圆提出了专利申请,并于 1953 年获得批准。 约翰囊系统是纯机械式的 囊系统。 压缩空气装在一个圆柱形压力容器中,系统中设有一个弹簧装置来传感汽车的减速情况。 当汽车减速到一定值时,通过弹簧移动将筏门打开,气体便从压力容器中充入几个气囊中并使气囊膨胀。 四、囊系统的发展气囊系统的发展过程简要归纳为:发明于 50 年代,开发于 60 年代,应用于 79年代,展于 80 年代,推广于 90 年代。 在 60 年代,由于汽车行业认为所有被动安全装置都形同虚设,在任何速度下都起不到保险作用,因此三大汽车公司的反应都不积极。 与此同时,航空公司着眼于保证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碰撞事故中乘员的安全,在 客机上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随后日本本田、美国福特与通用等汽车公司开始组织力量改进研究和完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善 囊系统。 1971 年,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开始引进 囊系统技术进行开发研制和实车应用。 1973 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雪弗莱非洲羚羊轿车上安装了 囊系统,并作为 1974 年所有高级轿车的选装件。 1984 年美国联邦政府要求从 1987 年开始逐步采用 囊系统。 美国联邦车辆安全标准(规规定的实施时间和配装率 1987 年 10%,1988 年为25%, 1989 年为 40%,1990 年 100%。 1987 年,日本起初公司经过 16 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开发研制成功了当今普遍采用的燃药式 囊系统,同年 9 月开始作为本田传奇牌轿车的选装件。 1992 年美国联邦政府法律规定,1994 年以后出厂的新车必须配装驾驶座安全气囊或自动安全带。 到 1994 年,规又修改规定,要求从 1997 年 9 月 1日起,美国所有客车都必须装备保护驾驶员和前排乘员的双 囊系统。 据资料介绍,从 1987 年到 1998 年之间,总共有 260 万个安全气囊产品产生作用,使得汽车驾驶员伤亡率降低了约 31%,前排座乘员降低了约 27%。 实践证明,装备 囊系统是加强防护能力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囊系统的结构和原理一、囊系统的种类囊系统发展四十余年来,按其总体结构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 全气囊系统两大类。 机械式 囊系统不需要电源,没有电子电路和电路配线,全部零件组装在方向盘装饰盖下面。 检测碰撞动作和引爆点火剂都是利用机械装置动作来完成。 最早采用机械式的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目前我国锦恒公司仍有部分使用,国际上已经淘汰。 电子式 囊系统是利用传感器检测碰撞信号并送往 据传感器信号并利用内部预先设置的程序不断进行数学计算和逻辑判断。 当判断结果为发生碰撞时,即发出点火指令引爆点火剂,点火剂引爆时产生大量热量使充气剂受热分解,并产生大量氮气向 囊充气。 目前国际上几乎均为此类产品。 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按 囊数量可分为单 囊系统、双 囊系统和多 囊系统。 90 年代以前装备的车辆基本都是单气囊系统,近几年生产的轿车大多数采用了双气囊系统和多气囊系统。 按 囊系统的功用可分为正面和侧面 囊系统两大类。 二、构组成(组)电子式 囊系统的组成部件分布在汽车不同位置。 虽然各车型气囊系统采用的部件有所差异,但其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都大致相同。 统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主要部件有气囊模块、电子控制单元 线束、时钟弹簧、示灯等。 囊模组包括气袋、气体发生器、装饰盖等组成。 三、囊系统的工作原理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范围内的高速碰撞时,安装在汽车前端的 的碰撞传感器就会检测到汽车突然减速的信号,碰撞传感器将该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传送到 制中心,预先设置的程序经过数学计算和逻辑判断后,在安全传感器触点闭合的前提下,立即向 囊模组内的电点火头发出点火指令,引爆点火头,点火剂受热爆炸(即电阻丝通电发热引爆炸药)。 点火剂引爆时,迅速产生大量热量,充气剂受热分解释放大量氮气充入气袋,气袋便冲开气囊模组的盖板鼓向驾驶员,使驾驶员头部和胸部压在充满气体的气囊上,在人体与车内构件之间铺垫一个气垫,将人体与车内构件之间的碰撞变为弹性碰撞,通过气袋产生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变形来吸收人体碰撞产生的动能,达到保护人体的目的。 工作流程见图 4 和图 5。 图 5 碰撞过程工作示意图四、囊系统动作过程在 囊系统工作过程中, ,驾驶员侧气囊的动作过程如图所示。 接通电源复位自检故障判断传感器信号采集23km/破盖板气袋开始膨胀气袋托住乘员头部报警开关闭合显示故障代码电控装置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当汽车以 50km/h 的速度与前面的障碍物相撞时,囊系统的动作时序如下图。 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碰撞约 10,囊系统达到点火条件,气囊系统中的点火头引爆电点火剂并产生大量热量,使充气剂受热分解,驾驶员尚未动作。 (2)碰撞约 40,气袋完全充满,体积最大,驾驶员向前移动,安全带斜系在驾驶员身上并收紧,部分冲击能量已被吸收。 (3)碰撞约 60,驾驶员头部及胸部压向气囊,气囊背面的排气孔在气体和人体压力作用下排气,利用排气节流作用吸收人体与气囊之间弹性碰撞产生的动能。 (4)碰撞约 110,大部分气体已从气囊溢出,驾驶员身体上部回到座椅靠背上,汽车前方恢复视野。 (5)碰撞约 120,碰撞危害解除,车速降低至零。 由此可见,在 囊系统动作过程中,气囊动作时间极短。 从开始充气到完全充满的时间约 30汽车遭受碰撞开始,到气囊收缩为止,所用时间仅为120人的眼睛眨一下所用的时间约为 200右。 因此,囊动作的状态和经历时间无法用肉眼来确认。 乘员侧气囊与驾驶员侧气囊的动作过程基本相同。 五、囊系统的有效范围汽车 囊并非在所有的碰撞情况下都能起作用。 正面 囊系统在汽车正前方或斜前方±30°角范围内发生碰撞且其纵向减速度通过点火计算后满足点火条件时,才能引爆点火剂使充气剂受热分解给正面 囊充气。 在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囊系统不会引爆点火剂,也不给 囊充气:(1) 汽车遭受侧面碰撞超过斜前方±30°角时;(2) 汽车遭受横向碰撞时;(3) 汽车遭受后方碰撞时;(4) 汽车发生绕纵向轴线侧翻时;(5) 纵向减速度未达到设定阈值时;(6) 汽车正常行驶、正常制动或在路面不平的条件下行驶时。 技 术 文 件江苏中翼汽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点火条件由设计人员根据 囊系统的性能设定,不同车型 囊系统的点火条件是不同的。 在美国气囊系统是按照驾驶员不佩带安全带来设计的,气囊体积大,充气时间长,所有气囊系统应在较低的减速度下引爆,即在 1222km/h 的速度下发生碰撞就要求气囊起作用。 在日本、欧洲,由于气囊系统是按驾驶员佩带安全带来设计的,气囊体积小,充气时间短,所以点火速度阈值较高,在 1932km/囊系统才起爆工作。 另外在 13km/h23km/h 之间是碰撞模糊区,囊系统可启爆也可能不启爆。 但 13km/h 以下的速度气囊必须不能启爆,23km/h 以上的速度下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