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误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认为,经济过热有利无害,因为他们可以在房地产、钢材、水泥的涨价风潮中赚取到更多的利润,政府可以用更高的价格出卖土地,可以征收到更多的税收。 因此,他们极力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极 力反对压缩银行贷款,极力反对压缩在建和新开工项目。 他们却不知道,在涨价风潮中获得的利润、税收和新增贷款这些泡沫货币、都是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和富人自身财富安全的,随时可以引爆泡沫并引发金融全面危机的火药。 面对生产资料所有权改革这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德高望重的吴敬琏先生竟然未经过数理模型的严密论证,就迫不及待督促国资委抓紧国退民进国企产权,实在是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 由此可见,主流经济学家先生们一方面督促政府加速国企产权改制,提高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让富人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又反对政府对 宏观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做法,严重的缺少理性逻辑,正在把中国经济推向深渊,正在一股脑地把绝大多数富人和穷人都推向政府的对立面。 案例: 吴敬琏建议国资委加速国有经济产权改制的第二年的 20xx 年下半年,当产权改制风潮波及全国各地时,中国以粮油、蔬菜、肉蛋食品为代表的人民生活日用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 中国商品房价格同比也上涨了 5%,一些热点城市则涨价更多 ,有的甚至上涨了百分之几十。 与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同时,生产资料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状况,电价上涨;由于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过热,拉 动钢铁、石油天然气、煤炭、橡胶、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的价格也在上涨,电解铜每吨已突破 2 万元, 8 月份铅、镍、锌销售量同比分别增长 %、 %、 %,成为增长最快的三种主要生产资料。 螺纹钢、线材等建筑用钢材价格 9 月份较去年同期高出 43%,较第二季度高出 14%。 以至华尔街一家报纸都发出了《通货膨胀降临中国》的惊呼。 陈淮无法回答的 9 个改制问题 20xx 年 12 月 30日早上, CCTV的央视论坛谈论国企改制不能自买自卖的话题。 明显可以看出主持人董倩对国企改制的忧虑,也能看出贾康先生欲言又止 ,似有难言之隐,只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淮先生 慷慨陈词 ,不厌其烦地用一些大众听不懂的术语一味强调国企改制的必要性。 例如他说【 只要是资本,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的根本职能就没有区别;它们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运行规则、行为方式就没有区别。 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是产权的市场化。 在产权不断流动的市场基础上,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还有特别意义吗。 没有。 通过产权交换,今天的国有企业,明天就可能成为非国有企业。 】为此,我通过新华论坛、强国论坛、时代广场、中国改革论坛等向他提出如下 9 个问题: 国企改制是 否拥有成熟经验。 两年前,我就曾经问一个国企老总,全国范围内,改制有没有比较成功的经验。 得到的回答是 没有。 让人不明白的是,既然没有成功的经验,为什么还要在全国极力推广,搞一刀切呢。 任何一种改制的目的都应该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应该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山东的改制最早,但是,山东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改制而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改制后的企业目前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改制后留在工厂里的工人,工作时间延长了、劳动强度增大了、工资徘徊或下降了,劳保待遇降低了、绝大多数工人心情更压抑了。 改制后 买断工龄的工人,绝大多数在温饱线上挣扎。 个别效益上升的企业,也往往是主要受益于本行业市场大环境的改善、原有贷款利息的彻底解除和解雇工人减少了工资福利的负担。 而改制企业银行贷款等负债的大量剥离,极大的增加了银行的不坏帐比例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可能。 请问陈淮先生,既然国企改制没有成熟经验,为什么还要鼓动全国一刀切强行推行改制呢。 规范改制的意见能得到贯彻落实吗。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很有趣而又很枯涩的现象,中央和基层的一些政策明明是很好的,很得民心的,但是为什么会在执行过程中走样或者是半途而废吗。 关键的原因 是因为中央或某基层缺少了一种贯彻方针政策的有效的手段,而只能依靠颁发文件、开会、上街宣传、责任书、突击整顿等等方式来贯彻推行。 由于再好的政策也只能依靠层层官员去执行,而这些官员又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因此,阳奉阴违、偷梁换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现象就无法避免。 更可怕的是,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时,改革的决策者几乎彻底忽视了对组织成员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而是把约束组织成员行为的一切法宝均押在党纪国法上、放在了高薪养廉上这些马后炮上。 但是他们忘掉了欲壑难填这一历史古训,忘掉了金钱的腐蚀性和双重性,忘掉 了人性会在失去理想信念的约束后、将会在金钱权力美女的面前充分暴露卑鄙丑陋的另一面这一人性常识。 因此阳奉阴违、偷梁换柱、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就会甚嚣尘上,占据主流。 因此即便是一种好的政策也是会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我们注意到,国资委关于规范改制的《意见》虽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改制的意见,但是如同中央三令五申对报刊杂志进行整顿都如此艰难一样。 目前,为了分到国企产权这最后一块大肥肉,凡是有能量的层层官员都行动起来了。 您难道不担心就象卢大等网友指出的那样,虽然规范改制的政策出台了,但是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信,走 着瞧 的情况出现吗。 具体来说,在腐败盛行的当今社会大环境下,谁能保证出资人(国有资产管理局)公正廉洁。 谁能保证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不吃回扣。 谁能验证购买人资金的合法性。 谁来保证不发生自卖自买发生新的变异形式。 陈淮先生是国家级的改制专家,您能回答清楚这一连串的疑问吗。 如果您回答不了,为何又要为这个危险的决策鼓噪呢。 改制的理论依据是否牵强附会。 按照张五常等人的观点 国营企业的不济,是因为用他人的钱永远不及用自己的钱来得小心谨慎。 ,以此来为国企的所有者缺位寻找理论根据。 但是我要指出的是,张 五常的这个观点,应用到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还可以,如果应用到数百上千人的大企业,完全就是强词夺理了。 张五常先生不应忘记的是,亚当 .斯密等人提出这个类似观点的时候,是在 18世纪,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大型企业。 目前,中国的家族式企业只所以很难做大做强,不就是因为这些私有企业主把自己的钱看得过分小心谨慎,而限制了其企业的发展吗。 我再次声明,我不反对在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下对一部分小企业实行面向社会的公开招标拍卖。 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中企业里,通行的做法是,企业虽然是股东的,主要是董事长的,可是董事会仍然会 聘任不是股东的总经理(总裁)等管理层和其他雇员去花自己的钱,只要在制度上加强监督,他们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这样的企业往往才最有活力。 同理 ,中国的国有企业资产是全民的 ,国家仍然可以把国有资产使用权的保值增值的责权利,一起委托给企业全员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并且可利用网络这个最先进的生产力,在制度上对企业进行监督。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党和国家一惯倡导的口号,为什么在国企改革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敢,你们主流经济学家却不愿意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呢。 同理,我们也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做 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喊得 震天响,可是为什么却把帐户唯一、财产登记、货币电子化管理,这些最容易赋予国企全体员工责权利来管理好运用好国有资产的最先进的生产力,当作后娘养的孩子呢。 如果说,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国家无法发挥好董事会的作用。 那么,在这个同样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大环境下,为什么你们却坚定不移地相信国家能发挥好出资人这个角色呢。 希望陈淮先生也回答回答这个问题。 突击改制是否符合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件商品的销售价格,往往取决于同类商品的市场总供求现状。 例如在一个自由集贸市场里,如果种白菜的人, 在同一天里全部把白菜都同时放到市场里去卖,那么肯定是卖不出好价钱的。 这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浅显道理。 可是国家政府的专家和决策者们,为什么却偏偏不懂这个道理呢。 目前,全国一刀切普遍推行改制,惟恐国企卖不出去,如此以来国企能卖出好价钱吗。 例如山东泰安市政府就下文件要求, 20xx 年 11 月底以前要全部改制完成。 别忘了卖国企的钱还要维持亿万人的社会保障,维持全社会的稳定这个大用处呢。 你们专家门口口声声声称国有企业改制多么的符合市场原则,这不是在糊弄人吗。 唯产权论还有一个更大危害,那就是让未改制的国企老总 几乎全部无心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因为改制的前景太诱人了,因此,为了尽早改制,为了让改制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他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地,千方百计创造改制的条件,搜肠刮肚为改制做充分的地下准备。 如故意让企业效益滑坡,大做假帐,把私设的小金库变成大金库等、 改制是否会加速恶化宏观经济环境。 大家都知道,市场疲软是造成国企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改制后的企业, 因为追逐利润已成为这些企业的根本任务,而员工工资将会成为主要的削减项目,货币财富必然会更大规模地向少数管理层手中集中, 而广大在岗工人工资的必然会相对减少,因为改制而下岗失业者甚至会彻底失去收入来源。 因此,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必然长期处于缓增、停滞甚至缩减的趋势,市场需求将会萎缩,企业产品也就更难卖的出去,改制后的企业生存环境将更加险恶。 这是因为,约占 6 成的低收入社会成员因为缺少甚至没有钱购物,约占 3成的中等收入的社会成员因为担心未来收入减少和花费增多而不敢花钱,约占 1 成的社会成员虽然拥有大量的金钱,但是因为该买的基本都有了而没有必要再花钱,或者是害怕露富而不便于花钱,从而使得产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 虽然,国家为了刺激 经济而借了老百姓大量的银行储蓄和国债投资了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等等基础设施。 但是,由于这些钱的绝大多数转了一圈后又落入到了那些没有必要花钱人的有钱人的口袋里,因此,消费还是热不起来,企业开工还是不足,没有钱的人更没有钱、有点钱的人也开始变得拮据起来、而拥有大量金钱的人因为看不到能挣更多钱的项目而把钱储蓄在银行,买成国债,进入股市短线投机或者干脆直接转移到了国外。 这样,参与实体经济运转的货币更加稀少,企业产品更是卖不动、资金周转愈加不灵、低价竞争变成恶性竞争、垄断行业外的各个行业普遍效益滑坡、大量工厂停产破产 倒闭、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可是国家的债台却越筑越高了,形成恶性循环。 可是,政府如果持续增加货币投放量(财政赤字实质上也是增加了货币投放量) ,就很容易超过某个极难掌控的临界点,实体经济就会迅速转而出现需求旺盛,货币过剩,富人此时也会把货币从虚拟状态释放到实体状态中来以赚取更多的货币或保值财富,从而火上浇油般促发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金融风暴、社会动荡。 可悲的是,目前我们国家实施的产权制度改革,就是鼓励资产向少数人手中大量集中,这将会更大幅度地推进货币财富向少数富人积聚的速度和减少职工群众可自由支配的货币 量,将会更加猛烈地加重有效需求不足,必将加速引爆中国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 另外,在国企改制之前,国家可以用行政命令等方式,可以有效及时地制止企业产品提价、控制银行贷款规模、制止盲目投资、保证企业按时按量发放工资、强迫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这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改制以后,国家已经完全丧失了对企业的控制,一旦遭遇突发危机,只能束手待毙。 改制是否会加速恶化阶层矛盾。 西方国家资产所有者的资产是在竞争机会相对平等、市场机制相对健全、法律环境基本正常的条件下长期积累形成的。 贫富差距虽然也很大,但是人们的心态却相对平静。 但是在中国,由于中国的有钱人毕竟有限,由境外投资者买下规模庞大的国企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实权人物就采取了和正要采取半卖半送的方式把国有资产 拧干水分 ,用 MBO的方式廉价处理给企业现有领导班子,而这些领导班子成员,相当多数就是企业衰败的始作俑者。 这种交易方式绝大多数都是在暗箱中进行的,广大的职工群众基本是被蒙在鼓里听鼓声,交易几乎与公平公开不沾边,明眼人一看就知这又是一宗权钱交易的大买卖。 这种违背市场公平竞争规则,大搞血淋淋的圈地运动的产权制度改 革,虽然一夜之间,就把主人翁变成了雇佣劳动力,把公仆变成了大老板,重新把亿万产业工人打回到了无产者的行列,但是,同时也更加强烈地积聚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仇富心态,为中国阶层矛盾的全面爆发埋下了超级地雷,这种急功近利的改革与掩耳盗铃饮鸩止渴何异。 在美国,失业还可以领到基本的生活保障金,但是在中国,国家财力已无力为如此庞大的失业队伍提供应有的失业救济,几个月,一年,甚至好几年都领不到一分钱的人口大量存在。 虽然很多下岗工人迫于生机,摆地滩,下苦力,似乎实现了再就业,但是他们普遍地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虽然国资委规范改 制的《意见》表面上对改制进行了规范,但是,如果规范的东西仍然得不到落实,老百姓心中的怨气将会更大,对国家就会更加不信任,《意见》就是十足的弄巧成拙。 改制后的企业是否能轻装上阵。 知恩图报是中国的老传统。 能够先期获得企业管理权,这次又能获此良机摇身一变成为产权大股东者,对老上级的那份暗箱恩情应该怎样回报呢。 这将是终生都不会抖擞清楚的糊涂帐,腐败能由此中止吗。 同时,与其他的眼红者不同,工商税务物价计量银行防疫电水法院公安、等白道,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黑道,这两道是很有发泄眼红病机会的,他们的手段也是 如火纯青的。 五毒齐攻,新贵们能受得了吗。 他们对未来能有信心吗。 在此情况下,任何一个还不至于太糊涂的新贵都会走向同一条。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误区(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