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功能调节药-药理学课件-吴宏内容摘要:

免疫功能调节药-药理学课件-吴宏 第七单元免疫功能调节药与解毒药第三十八章免疫功能调节药123【 学习目标 】领会免疫抑制药与免疫增强药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等;描述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 识别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正常的免疫系统参与机体防御反应和免疫监视功能,在受到抗原的刺激时可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 正常的免疫应答对抗肿瘤、抗感染及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有重要的意义。 当免疫功能异常时,可出现变态反应、免疫缺陷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两大类,一般非特异性的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影响免疫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而发挥免疫抑制或增强作用。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免疫抑制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抑制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药只能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无根治作用。 此类药物毒性大,长期应用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必须慎用。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包括环孢素、糖皮质激素类、烷化剂、抗代谢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等。 环孢素( 孢菌素 A, ,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来的多肽,含 11个氨基酸。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约 20%50%,首关消除可达 27%。 大部分经肝脏代谢自胆汁排出,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泄。 【 临床用途 】1. 用于器官移植 主要用于肾、肝、心、肺、角膜和骨髓等组织器官的移植,可防止排斥反应,明显降低移植后感染发生率。 2. 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牛皮癣、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等。 3. 其他 血吸虫病,对雌虫作用较明显;尝试用于胆汁性肝硬化、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及眼色素层炎等。 【 不良反应 】1肾毒性 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血清肌酐和尿素水平升高。 用药期间应控制剂量,密切监测肾脏功能。 该反应在停药后可恢复。 2. 肝损害 多见于用药早期,可见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用药期间应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 3. 其他 可见消化系统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等。 长期用药还可出现神经毒性。 部分患者可诱发肿瘤,引起继发性感染。 泼尼松( 泼尼松龙( 地塞米松( 药理作用 】 糖皮质激素可以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以 巴细胞减少是暂时性的。 还可以影响体液免疫反应,抑制抗体合成,并干扰抗体与靶细胞结合。 【 临床用途 】 1. 抗器官移植排异反应 常将泼尼松与环孢素或硫唑嘌呤合用,于器官移植前 1 2小时开始用药。 2. 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型慢性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活动性肝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 过敏性疾病 对荨麻疹、血清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均有效。 环磷酰胺( 烷化剂中作为免疫抑制最常用的药。 【药理作用】 选择性抑制 仅杀伤增殖淋巴细胞,大剂量也能抑制 可降低 免疫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的增殖,非特异性杀伤抗原敏感性小淋巴细胞,限制其转化为免疫母细胞。 【临床用途】 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异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 硫唑嘌呤( 6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代谢剂。 影响 及蛋白质的合成,主要抑制 药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于器官移植病人的抗排异反应,例如肾移植、心脏移植及肝移植,亦减少肾移植患者对皮质激素的需求。 本药也可单独使用于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自体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寻常天疱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顽固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一种细胞毒抗体。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直接损害末梢循环中的淋巴细胞,为较强的免疫抑制药。 可用于器官移植的抗排异反应,多在其他药无效的时候使用。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免疫增强药可以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疾病、慢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的治疗。 卡介苗( 介菌苗,结合活菌苗),是减毒的结核分枝杆菌活菌苗。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该药有免疫佐剂作用,能增强与其合用的各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诱导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刺激 噬细胞、 进抗体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临床应用 】治慢性支气管炎,对流感、感冒、支气管炎有一定的疗效。 血病、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等。 【 不良反应 】 注射局部可出现红斑、硬结或溃疡,还可出现高热、寒战及全身不适。 瘤内注射可出现肉芽肿性肝炎和过敏性休克。 禁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活动性结核的患者。 左旋咪唑( 为广谱驱虫药。 是第一个化学结构明确的免疫调节剂。 【 体内过程 】 内或皮下注射,吸收良好。 口服2 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主要经肝脏代谢,少量(不到给药量的 5%)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 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 】 能使受抑制的巨噬细胞和 不影响正常人抗体的产生。 主要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恢复功能后,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用于多种肿瘤的辅助治疗,如肺癌、鳞状上皮癌等。 还可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的症状。 【 不良反应 】 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失眠)和变态反应。 长期用药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停药可恢复。 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 白细胞介素( 细胞、 体依赖性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具有促进分化增殖的作用,也为体外维持激活的 体内和体外均能增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的生成。 能有效地用于治疗肿瘤、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治疗中可用于肾癌、肺癌、肝癌、结肠癌、淋巴肉瘤和黑色素瘤。 胸腺素( 从小牛或猪的胸腺提取的多肽类激素,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调节免疫平衡等作用,胸腺素可使由骨髓产生的干细胞转变为 而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甚微。 可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损性疾病,如胸腺发育不全、重症混合性免疫缺乏症、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麻风、重症感染、复发性口疮等伴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亦可用于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和抗衰老。 转移因子( 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制得的一种多核苷酸和多肽小分子物质,为细胞免疫增强剂。 临床上用于治疗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 (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念珠菌感染等 )。 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对自体免疫性疾病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干扰素( 、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床上可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眼病、带状疱疹等皮肤疾患和慢性乙型肝炎等。 除抗病毒作用外,也可调节抗体生成,增加或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特异性细胞毒作用和 剂量增强免疫(包括细胞与体液免疫),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可通过免疫调节发挥作用。 该药对骨肉瘤疗效较好,对黑色素瘤、肾细胞瘤、乳癌等有效,对肺癌、胃肠道肿瘤及某些淋巴瘤无效。 大剂量可致血细胞减少,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但可恢复。 偶见变态反应、肝肾功能障碍及注射局部疼痛、红肿等。 过敏体质、严重肝功能不全、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患者慎用。 思考1.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包括哪些药物。 2. 环孢素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 免疫增强药都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吗。 为什么。 试举例说明。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使用什么药物进行治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