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和计量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国居民现金需求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与收入(例如 GDP)为规模变量的不同计量方程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机会成本变量与之相匹配。 对于方程动态结构,理论应该建议我们选择静态数据生成过程 (DGP)还是动态生成过程。 为逻辑清晰地分析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现实进行基于选择的理论分析,并依照理论结果进行检验与估计。 本文试图在这个角度提供一次尝试。 文 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二部分对已有的相关货币理论文献进行简要综述 ,并比较了本文模型与已有研究的异同之处;第三部分给出基本模型,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建立在个人动态选择基础之上,并且将货币化因素、居民存货行为以及货币调整成本纳入到模型中;第四部分使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中国的现金需求函数;在最后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 二、货币需求理论综述 货币需求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不兑现纸币 (fiat money)会存在;如果存在的话,货币需求 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在基于选择为基础的经济学范式建立以前,经济学家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描述性的,并且常常是分开进行的,例如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门格尔对货币职能的分析, Irving Fisher以及 Keynes 的货币需求理论。 这些理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但由于这些理论的方法论性质,它们都有一定的先验性( ad hoc),只能作为待检验的假说而存在。 系统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从个人的最优选择出发,建立整合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分析框架( Walras, 1900。 Hicks,1935)。 由于对存在性问题 的回答决定了理论的基本框架,因此货币需求函数实际上是以对存在性的回答为基础的。 因此我们首先转入对存在性的分析。 在基本思想上,对货币存在性的解释都是通过它的功能进行的。 货币被广泛认可的职能有:计价单位,交易媒介,价值储藏手段,延期支付标准 (Jevons, 1875)。 在分析中,一种方法是根据货币的职能而推断它直接带来效用,这样对货币的选择就等价于对其它商品 9需要指出的是,在他分析的样本期 (83 到 89年 )内,名义利率几乎没有出现变化。 因此即使使用名义利率作为解释变量,在技术上也很难区分估计式中的名义利率与截距项的影响。 但 90年代的多次调息解决了名义利率与截距项的近似共线性问题。 10 CochraneOrcutt 方法相当于对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施加参数限制,参见 Hendry(1995)或 Hamilton(1994). 13 的选择,这种方法构成了货币进入效用函数的方法 (money in the utility function);另外一种方法将货币的职能分解开来讨论,在实践中 往往使用交叠世代模型来讨论价值储藏手段职能,使用其它一系列模型讨论交易媒介职能 11。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我们先简要介绍几种模型,然后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现金先行 (CIA)模型上。 货币进入效用函数的模型 Walras(1900)区分了货币存量以及货币存量所带来的服务流 ,据此将货币放入家庭效用函数与企业生产函数来进行分析,从而导出货币的需求与提供方程。 沿着这一传统,Patinkin(1965)按照价值理论的方法得出许多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结论。 Sidrauski(1967)使用MIU 模型分析了货币增长对 资本积累以及经济福利的影响, Bart(1980)分析了按照不同流动性构造新的货币定义的问题。 MIU方法使得对货币的经济影响的分析变得十分简便,但货币直接带来效用的假设也遭致了许多批评。 作为一个回应, Feenstra(1986)证明在一定的假定下,许多使用基于交易技术的优化问题可以转化为 MIU模型。 然而,尽管以上的函数上等价 (functional equivalence)命题, MIU 模型仍然有以下的缺陷:在模型中我们看不到实际的交易以及货币的作用;我们不知道施加到效用函数的合理限制应该是什么 (Blanchard and S. Fischer, 1989)。 交叠世代模型 (OLG) 交叠世代模型强调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 ,代表性的有 Samuelson(1958)的“消费贷款模型”以及 Wallace(1981)的模型。 通过模型结构的设定, OLG保证了在均衡时货币将有可能以价值储藏手段而持有。 交叠世代模型使得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变得方便,但它也受到一些批评。 首先,货币在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资源转移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同样能通过社会保险或政府债务来达到,而模型中没有解释货币与社会保障以及政府债务的差异 (Tobin, 1980)。 第二,没有考虑到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它的许多结论 (例如货币均衡的不稳定性 )是与缺少这一职能密切相关的 (McCallum, 1983)。 第三,它在理论上解释了许多现象,但模型的结构使得模型结果很难与经验中的时间序列数据一一对应 (Walsh, 1999),因此限制了它的经验应用。 交易功能的模型 .组织交易的四种方式及其比较 在人类的商品交易史上,存在着四种组织交易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直接物物交换(barter);第二种方式通过第三种商品进行间接物物交换,当这第三种商品成为 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商品货币;第三,通过现代不兑现的纸币来实现;第四,通过信用方式完成交易,现代信用卡的出现就是它的一种体现。 这四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交易制度历史演进的顺序,在现代社会中以后两种方式为主。 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最早的一种交易方式,但它的进行必须满足“需要的双重一致性”(double Coincidence of needs; Jevons, 1875)。 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巨大的交易成本使得对其帕累托改进的货币制度出现。 对于货币制度,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一般等价物的确定。 一些学者回 答了一般等价物的必要条件,例如 Niehans (1978)发展了一种集中于运输成本的交易媒介的分析, Alchian(1977)以及 King amp。 Plosser(1986)则从信息与物质属性角度来作出解释。 搜寻理论 (Jones, 1976; Kiyotaki amp。 Wright, 1989, 1993。 Trejos amp。 Wright, 1993, 1995)则回答了货币是如何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 Kiyotaki 与 Wright (1989, 1993)的模型。 在他们的模型中,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既取 决于商品的属性,也取决于该商品被别人接受的概率。 11尽管现实中货币一般都具有计价单位与延期支付标准职能,但有时这些职能与货币是可以分离的,例如高通货膨胀期,外国货币或其它价值形式可能会行使这两个职能。 14 通过对模型结构的设定,他们表明当货币被别人接受的概率大于某个临界值时,货币 (商品货币或纸币 )会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 这样就不仅解释了商品货币的出现,而且解释了纸币的产生。 与货币制度相比较,信用制度的记帐需要可能使它的运行费用,这导致只有大额交易才使用信用制度。 另外,信用制度需要得到贷款者偿还能力的信息,而货币制度不需要(Blanchard and Fischer, 1989)。 Ostroy (1973)给出了一个关于从信息角度出发的模型。 .几种基 于交易的货币模型 给定某种或几种组织交易的方式在经济中共存,最理想的货币模型应该能够将各种制度的演进以及货币需求在一个模型中决定,但技术上的困难往往使模型变得难以处理。 因此已有的分析常常寻找捷径,根据对交易成本 ( )与交易技术 ( ),( mc ,c 表示交易量, m表示真实货币余额 )的限定来简化分析。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同质商品模型,为了便于理解,这些模 型的特殊限定表示如下。 表 1:对几种基于交易的货币模型的比较 购物时间模型 真实资源成本模型 现金先行模型 交易成本表现 交易时间 真实产出耗费 没有特殊规定 交易技术 关于真实货币余额的递减连续函数 关于真实货币余额的递减连续函数 关于真实货币余额的分段函数:取值为 0 或无穷 购物时间模型 (Shopping Time Model) 购物时间模型认为交易需要耗费时间成本,而货币余额持有量的增加会降低这种交易成本,即 0m 。 McCallum 与 Goodfriend (1987)以及 Croushore (1993)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货币需求问题。 购物时间模型为 MIU模型提供了一个基础,并且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得到效用函数对货币的偏导数的性质,因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分析框架。 真实资源成本模型 (Real Resource Cost Model) 该模型假定交易成本的表现形式是真实资源的耗费 (Brock, 1974, 1990), 并且0m 。 Ando 与 Shell (1975)使用类似的模型分析了 存在风险资产时的货币需求。 现金先行模型 (Cash in Advance) 现金先行模型假定了商品交易必须使用货币来完成,在最简单的形式中该假定的数学形式为 t t tpc M (Clower, 1967)。 这相当于规定了下述交易技术:当 t t tM pc 时( , ) 0cm ,而当 t t tM pc 时 ( , )cm 。 Svensson(1985)使用 CIA模型分析了货币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在这种简化形式中,货币的流通速度被假定为 1,这实际上没有区分货币余额 (存量 )与货币流量。 我们可以用三种形式将其加以扩展。 在第一种形式中,消费品区分为可以用信用购买的商品 (credit goods)以及必须用现金购买的商品 (cash goods)。 这样预期通货膨胀的变化将影响到货币在全部消费品上的流通速度 (Lucas and Stokey, 1983, 1987)。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在模型中两种商品的区分是外生给定的,这种区分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不清楚 的。 第二种方式是引入不确定性,这样就导致货币的预防性需求。 随机变量事后实现值的不同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第三种方式是修改货币只能在期初选择持有的假设,允许货币在期内以一定的方式加以转换,这使我们将注意力转向 BaumolTobin 模型。 在 Baumol (1952)的设定中,在期内债券能够以一定的代价转换为货币,从而使得货币余额与货币流量区分开来。 Tobin (1956) 15 考虑了对 Baumol模型施加整数约束时的货币需求问题。 BaumolTobin 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但该方法的局限性也是显然的 :它建立在单期决策的基础上,因此没有考虑动态决策可能对结论的影响;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 并且将消费视为给定。 在 BaumolTobin 模型的框架下, Jovanovic(1982)发展了一个模型来研究最优的货币数量问题,在他的模型中消费假定为给定。 Romer (1986)则给出了一个连续时间的交叠世代模型,并通过一般均衡方法研究了通货膨胀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以及货币需求函数。 总结与比较 在下文中,我们将发展一个基于 BaumolTobin 框架的现金先行模型,并使用 一般均衡的方法来得出货币需求。 我们使用 CIA的理由如下:第一,现金行使的主要是交易媒介职能,这使得交叠世代的框架不适合用作分析。 第二,在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货币化现象,这种现象是我们理解中国居民现金需求的重要环节,因此应显性地纳入到模型中。 MIU、购物时间模型以及真实资源成本模型显然内在地缺乏这种优势。 第三,在分析的大部分时期内 (80与 90年代 ),居民消费购买仍然主要使用现金(信用卡的比重较小),因此使用 CIA假设不会使模型结果过于依赖假设。 我们模型在以下方面与已有文献有所不同:( 1)将家庭的 提款次数选择问题纳入到动态决策的框架中,因而可以考察跨期决策与静态模型的区分;( 2)在模型中通货膨胀是内生决定的,因而在不同时期之间存在差异;而 Romer 的模型假定了在整个时期内的通胀是以相同的速率持续进行的;( 3)引入了对存货的选择,从而得出预期通胀对消费产生影响的一个渠道;( 4)引入了货币化的因素,从而使得理论结果与经验数据的对应有了基础;( 5)将货币调整成本引入到模型中,从而用均衡方法导出了现金需求中的动态结构 12。 三、模型 模型的基本背景 假设在一个纯交易经济中,只存在一种同质消费品,代 表性家庭追求家族长期预期效用最大化。 在每期期初禀赋 ( ty )实现,其中有 t 的比例在整个时期中均匀地发给家庭,该比例外生确定。 其余禀赋按照现行的价格水平一次性发放给个人,这构成家庭的名义收入(1 )t t tpy。 同时家庭收到政府的转移支付 t ,并且支付税收 tT。 随后家庭立即决定本期的消 费量 tc 、持有的存货 tk 、债券 tB 以及在期初首次持有的货币量 0tM。 期初决定的消费量 tc 在整个时期内均匀地实现,其中有 tty 直接来自于实物发放,余下的名义消费 ()t t t tp c y 使用 现金均匀地购买。 家庭掌握的存货存贮技术为()tfk ,它满足 39。 ( ) 0 , 0 ( )t t tf k f k k 。 家庭可以持债券。宏观和计量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国居民现金需求研究(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