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重庆市涪陵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延呈加快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将不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三)生态环境变化预测 涪陵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向盆缘山 区过渡带,属深切丘陵、低山及河谷地貌区,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占 %。 由于涪陵坡耕地面积大、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十一五”期间,涪陵区社会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境内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61 页 的涪(陵)利(川)铁路涪陵段、高速公路新建,对外交通干线以及其它的通县公路、乡级公路的建设和改造,涪陵城区、中心镇及一般乡镇开发建设,以及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若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及监督管理措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将可能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植 被等造成破坏。 “十一五”期末,长江、乌江河谷,受三峡水库水库运行影响,长江、乌江河谷及其次级河流将形成明显的消落带,同时库区河湾、滞水区及部分次级河流入江的回水顶托段富营养化呈加重趋势,库区及库岸生态将趋于脆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利于加大城市生态建设和全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 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涪陵区生态环境质量将保持基本稳定。 (四)新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过去没有引起关注的环境问题会日益凸现:一是转基因产品、有毒有害有机物、新化学物质等新产品、新技术将对环 境和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二是大量的产品废弃物(如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器、废旧轮胎)以及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淤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三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臭氧层破坏问题更加突出,居室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四是外来物种入侵、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等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针对这些环境问题,现有的技术和手段还缺乏应对措施。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61 页 四、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xx 年,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环境保护工程,使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 ,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促进环境与全市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到 2020 年,全区城镇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环境质量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将涪陵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 “宜居城市 ”和 “生态城市 ”。 (二)环境质量目标 类别 指 标 名 称 20xx年 20xx 年 水 长江、乌江水质 Ⅲ类 长江 Ⅱ — Ⅲ类,乌江Ⅲ类 次级河流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 100 10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96 > 96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 > 70 大气 日空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频率( %) 77 ≥ 82 酸雨频率( %) ≤ 30 声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 55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贝) 67 辐射 辐射水平 处于正常电磁辐射水平控制在国家规定限值范围内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61 页 水平 电离辐射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20xx 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力争控制在 20xx 年排放水平,其中总量控制目标重点考虑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 指 标 20xx 年 20xx 年 水 化学耗氧量(吨) 15528 氨氮(吨) 3500 气 二氧化硫(吨) 43333 烟尘(吨) 10000 工业粉尘(吨) 22810 (四)污染防治目标 指 标 20xx 年 20xx 年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80 95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 %) — 2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98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90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70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 100 100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 %) — 70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 — 65 (五)环境绩效控制目标 单位:吨标煤、吨 /万元、千克 /万元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61 页 指 标 20xx 年 20xx 年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 下降 20% 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 45 万元工业增加值 COD 排放量 7 万元工业增 加值 SO2 排放量 50 (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 指 标 20xx 年 20xx 年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60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 80 汽车尾气达标率( %) — 70 城市气化率( %) 9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5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 (七)生态保护目标 指 标 20xx 年 20xx 年 森林覆盖率( %)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336 沼气 使用入户率( %) —— 18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率( %) —— 40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 13 (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 —— 环境监察能力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 环境监测、信息、宣教能力建设达到标准化水平。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61 页 —— 建成水质、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初步建设生态环境、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五、主要任务 (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控制新污染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到 20xx 年,单位万元增加值 COD 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 量控制在 7 公斤 /万元、 50 公斤 /万元的水平。 1.实行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功能要求,合理确定工业发展布局。 城区污染大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迁入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防止有重大环境风险的项目进入。 规范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发展。 对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实行关、停、并、转、迁,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对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或者落后的工艺、设备实行强制淘汰,防止死灰复燃,或通过以大代小的办法, 实现污染集中控制。 新建项目要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容量,坚持“以新代老,总量减少”原则,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实施环境准入政策,根据重庆市制定的重点产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2 页 共 61 页 排放强度指标、三峡库区水污染物排放效率等在内的环境准入规定,作为新建项目审批和老工业企业改造的标准,对不符合环境准入政策的项目,不得审批、核准和备案,禁止发展高水耗和水污染物排放效率低于规定限值的产业。 2.推行清洁发展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新建项目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源头上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重点在火电、有色金属、建材、印染、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环境友好企业以及创建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 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从生产的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 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或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20xx 年,8 家重点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全区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耗、 废水排放量、 COD 排放量、 SO2 排放量分别下降 20%、 49%、46%、 41%。 3.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环保模范城市。 到 20xx 年,把涪陵建成市级环保模范区。 生态示范区。 力争 将惠民乡创建成生态示范乡,同时, 建设 20 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和一批示范户。 建成一批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精品示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3 页 共 61 页 范工程。 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农林面源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方面的示范推动作用。 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制定涪陵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在实 施过程中根据实际及时对规划进行更新,形成滚动发展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推进李渡特色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区建设试点,编制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并按照生态设计要求,使园区内上游企业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从生产全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对传统工业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到 20xx 年建成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环境友好企业。 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及公示工作,创建 5 家环境友好企业。 (二)加强污染治理,稳步改善环境质量 1.实施 “碧水行动 ” “十一五”期间,“碧水行动”以实施包括饮用水源保障、 城镇生活污染整治、工业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次级河流综合整治等方面,确保水环境安全和水域功能达标。 ( 1)饮用水源地保护 开展全区饮用水源状况的调查。 开展全区饮用水源及供水水质状况的调查,开展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的普查,全面了解全区饮用水源和供水水质状况,制定深化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方案。 实施饮用水源保障工程。 进一步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市政生活排污口、工业污染源、船舶污染,限期搬迁对饮用水源水质存在潜在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4 页 共 61 页 安全隐患的污染企业,取缔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从事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