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20xx年湖北省曾都区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平均值: 、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mg/kg。 酸 24 碱度中性,普遍缺氮、部分缺钾、严重缺磷,有机质中下。 需要调整养分含量,推广配方肥。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安居镇土地面积 114 平方公里,辖 24 个村, 256 个组, 13779 户 ,总人口 51872 人,农业人 口 50740 人 ,耕地面积 6 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在 万亩,产量 万吨以上。 2020 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560 元,是我区典型的农业镇。 水资源条件分析 ( 1)可利用水资源 : 项目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 项目区内年平均降雨量达 985mm。 有大型水库一座 ,容量 6220万方 ,小(一)、(二)型水库 4 座,容量 810 万方,过境河流 2 条。 根据《曾都区水资源评估及开发利用》报告,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为 19789 万方。 ( 2)需水情况:项目区现 有版土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 33220亩,农村居民 25761 人。 根据《曾都区水资源评估及开发利用》计算,中稻灌溉定额 立方米 /亩,小麦灌溉定额 立方米 /亩,以及项目区居民生活、林牧渔业用水,项目区需水总量为 万方。 ( 3)供需平衡情况 :项目区可利用水总量为 1936 万方,需水总量为 1449 万方,可利用水总量大于需水总量综上所述,项目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水稻、小麦的生长。 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前几年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 25 提高。 ( 1)排灌设施 :曾都区安居镇主要排灌设施已基本配套。 项目区主要解决灌溉设施和灌溉能力,排水能力较强,经过几年农业设施改造和建设,农田灌溉能达到需水要求。 项目区内现建有电力提灌站 6 处。 ( 2)排灌渠系:项目区内干、支、斗、农四级排灌渠道已基本形成。 ( 3)水工建筑物:配套建筑物已初具规模。 主干渠道的建筑物已经配套, 支渠上建筑物已形成格局。 ( 4)道路交通 : 乡镇公路 —— 张畈、刘畈、烟坡、刘台、范岗等12 村公路建有通村水泥路 24 千米,交通便利。 ( 5)农机装备:项目区农机总动力 万瓩,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动力 3899 瓩 /万亩,拖拉机 800 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90 台,拖拉机总功率 3840 瓩。 项目区机耕面积 万亩 (含复种面积,复种指数为 ),占可耕地面积的 %;机收面积占可机收面积的 %。 ( 6)电力能源 项目区内所辖 12 个村的低压线路都通过了电力部门的整改验收,三相四线 380 伏低压电力线路分布到了每个村组及各抽水机站。 ( 7)邮电通讯 项目区邮电通讯设施齐全,移动通讯基站建设标准高,电话已通到项目区每个村组,农户电话普及率达 44%,移动电话普及率也达到了 46%以上,有少量农户购置了电脑, 进行网查信息、网上交易。 上述基础设施为项目区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今后的项目 26 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有利条件 实施该项目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从 1995 年起,项目区开始麦、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2020 年至今参加全区优质小麦、优质稻良种补贴项目,使优质良种种植面积达到 85%以上。 曾都区农技推广体系健全,技术力量雄厚,镇、村都有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 目前,项目区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5 名,这些 专业人员常年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试验示范和农技推广。 近几年,项目区推广的水稻旱育简化技术,麦、稻免耕,品种展示等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好评。 目前,项目区上下已经形成了发展优质稻,特别是高档优质稻的共识。 曾都区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银丰、金禾米业等加工经营龙头企业,每年可加工优质稻米 30 万吨以上,为项目区的粮食提供了可靠的销路。 、政府对项目区建设非常重视与支持 27 项目区所在镇党委、政府承诺负 责项目区田间工程组织协调工作。 该镇曾与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过密切联系与合作。 在探索粮食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病虫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 拟建项目区无工业“三废”污染,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本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尤其是项目中水利和林网建设,对项目区的环境会起到改善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能提高地力和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污染。 项目建设中无“三废”产生,对优化本地生态环境有促进作用。 28 第 7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工艺技术方案 工艺技术方案制定原则 以建立高标准基本粮田为基础,以生产高产、优质粮食为目的,实现“一优”(粮食生产品种优质化)、“二改”(改变习惯的施肥方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三提高”(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达到生物、工程、农艺、农机、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根据标准粮田项目建设的要求,在 3 万亩的标准粮田项目区中,建设 2020 亩的地力、墒情监测与施肥核心示范片,以实施标准粮田改良技术、测土配方施 肥技术、土壤地力、墒情监测技术、颗粒掺混肥料生产技术;采取 深耕深松、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措施和平整土地、方格布局、完善田间灌排水设施、整治田间林网与道路等田间工程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改造提高农田基本设施条件,项目区达到“田成方、地平整、土肥沃、渗漏少,水畅流、路相通、树成行”,每亩增产粮食 95 公斤的建设目标, 所选择采用的主要工艺和农艺技术方案如下: 建设技术 本项目区的农田现有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属中等偏上水平。 在土 29 壤肥力方面,主要存在缺素失衡等障碍因素;在农田设施方面,主要存 在田间灌排设施较差,机耕路不畅,耕地平整度低,不便灌溉及农机操作等障碍因素。 因此,本项目区农田改良技术上,主要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深耕深松技术等农艺技术改良,提高土壤肥力。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 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肥料效应和农业生产要求,在施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所需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肥料的适量适时适法施用的科学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上主要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技术要点。 推广 应用该技术,可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培肥改良缺素障碍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 1 个等级,肥料利用率提高 3~ 8%,农作物增产 8~ 15%,且品质明显改善,亩节本增收一般 60~ 100 元。 土壤地力、墒情监测技术 建立土壤地力、墒情监测与配方施肥核心示范片 2020 亩;利用现代仪器定期对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和田间小气候进行定期检测,收集记载与分析,以便掌握基本粮田中的各种情况,指导大田生产。 秸秆还田技术 该项技术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供保水、肥能力。 利用麦、稻秸秆和杂草配合使用生物菌腐熟 沤治有机肥;利用草木灰和牲蓄粪便积造农家肥。 各种有机肥亩使用量达到 2 立方米以上。 米稻、麦草 30 覆盖,既可保墒保温保肥,还可压制杂草,同时也是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 工艺技术流程 地力监测农艺流程 相关技术说明:地力监测化验准确度误差要小于 1%;所建地力,墒情监测与施肥核心示范片在基本粮田内地理位置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土地平整后能满足一日大雨条件下不产生径流;深耕深松深度在 30~ 40 厘米;作物生长期的田间灌溉,亩用水量要根据田间的土壤含水量而定,一般要在 250 立方米以上。 项目区所选工艺(农艺)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的原则与依据 根据项目类别、工艺技术要求、建设标准、选择三证齐全、质量达到国标的正规厂家购进仪器设备。 技术 培训 田 间 调查 土样 采集 化验 测 分析 专家 配 系统 田间试 验示范 销售 供 网点 专用肥 产 生产 测土施肥 通 知 单 农户 施 应用 应用信 息反馈 31 设备选型依据:依据农业部有关文件规定的总投资及设备投资规模,结合实际工作实际需要,在充分考察论证可供选择的仪器设备供应商资质、信誉的基础上,确定仪器设备供应商以及供应种类。 田间灌排设施 现有和新增田间灌排设施见表 71。 表 71 现有和新增田间灌排设施一览表 名称 规格(米) 单位 数量 现状 本次建设 建设形式 合计 630 水闸 多规格 处 90 现有 5座 新建 90座 砼、浆砌 机耕桥 多规格 处 8 现有 1座 新建 8座 砼、浆砌 人行桥 多规格 处 10 新建 10座 砼、浆砌 跌水 处 13 现有 3处 新建 15座 钢筋砼 斗门 处 444 新建 510 处 预制构件 倒虹管 处 4 现有 3座 新建 4座 砼、浆砌 路涵 m/处 305/61 φ 1000mm m/处 30/6 新建 30m/6 处 砼、浆砌 φ 800mm m/处 40/8 现有 2处 新建 40m/8 处 砼、浆砌 φ 600mm m/处 50/10 现有 2处 新建 50m/10 处 砼、浆砌 φ 500mm m/处 55/11 现有 4处 新建 55m/11 处 砼、浆砌 φ 400mm m/处 50/10 现有 6 处 新建 50m/10 处 砼、浆砌 φ 300mm m/处 80/16 现有 10 处 新建 80m/16 处 砼、浆砌 (详见表 72) 32 表 72 现有仪器设备一览表 类别 设备名称 单 位 数量 备注 合计 台(套) 38 称量设备 1/100天平 台 2 1/1000天平 台 2 1/10000天平 台 2 化验仪器 分光光度计 台 2 酸度计 台 2 火焰光度计 台 2 半自动定氮仪 台 2 蒸馏器 台 4 恒温干燥箱 台 1 鼓风干燥箱 台 2 玻璃器皿 套 4 辅助设备 高温电炉 台 1 真空泵 台 1 离心机 台 1 药品柜 张 4 中心化验台 张 6 需增添仪器 (详见表 73) 表 73 需增添仪器一览表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合计 94 电子天平 (200g/1mg) 台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T6 新世纪 台 1 超纯水器 每小时 16升(土肥专用) 克氏定氮仪 KDN04A 台 1 银坩埚(容量 30 毫升) 容量 30毫升 台 40 银坩埚(容量 30 毫升带盖) 容量 30 毫升带盖 台 40 示波极谱仪 JP4000 台 1 33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超净工作台 HS840 台 1 TAS990AFG 原子吸收 TAS990AFG 台 1 便携式电脑 联想 台 1 1投影仪 索尼 台 1 1冷暖空调 格力 台 1 1计算机 联想 台 1 1传真机 松下 台 1 1打印机 惠普 台 1 地力监测主要监测土壤中氮、磷、钾、钙、硫、硼、氯等元素的含量,以便采用相关技术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管理,指导生产。 34 第 8 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对 2020 年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结合曾都区 农业现状及发展规划,确定本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 在现有具备了一定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按项目规定的粮田标准,进一步配套完善设施,实施地力建设,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建立起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地力、墒情监测体系,长期监控粮田质量,为农业技术对策研究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原则 项目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内容与农业技术配置相结合;项目建设与农业机械化装备推进项目相结合;地力建设与长期监测管理相结合。 项目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监控及其配套集成技术普及和应用,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20xx年湖北省曾都区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