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林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h内容摘要:
县城清龙湖西侧,群峰环绕,水质清纯。 开发项目有公共湖面风景区、湖滨绿化中心、星级度假村、生态居住区、水上运动区、茶艺休闲区、园艺观光区等。 建成后将营造一个人与水和谐共处的亲水环境。 整个园区开发建设布局:“三轴,一带,五区”,具体建设有 : A、生态休闲广场; B、生态度假区(分别墅区、健娱区、天然泳区);C、国际高尔夫球健身区; D、生态景观区(景观点:茗楼、度假休闲室、景观长廊、源亭、名人场、曲桥、望香亭)。 通过开发建设,使园地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功能融为一体,成为吸引游人休闲度假的一大亮点。 二、 项目建设所在地概况 20 (一)、 东山镇 东山镇位于上犹县东南部,是上犹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20年 7 月撤乡并镇,沿湖、中稍并入东山镇后,东山镇成为融城区、郊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复合型乡镇。 全镇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万亩 ,山地 万亩,水面 万亩。 辖 17 个行政村, 5个居委会, 20446 户, 64378 人口(其中农业人口 38235 人)。 (二 ) 、 黄埠镇 黄埠镇位于县城东部,素有 “ 上犹东大门 ” 之称。 全镇辖 10 个行政村, 140 个村小组,总人口 16164(其中非农业人口为 297 人),耕地面积 9024 亩,山地面积 万亩。 黄埠至赣州 45 公里,至县城 7 公里,赣丰线从中部通过,近几年,黄埠乘着工业小区的优势,大力实施 “ 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产业富民 ” 战略,全镇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1 第四章 市场分析 一、 旅游市场 上犹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和受开发条件所限,上犹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在赣州还未人人皆知),这就充分说明上犹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 力,有 开发价值和潜在客源市场。 目前在接待的国内游客中,省内游客占大多数,其中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占总数的 50%以上,省外游客主要来自临近的广东、福建、湖南等地,但还未占到总数的 25%。 从旅游者的职业构成来看,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企 业 管理人员 、商务人员及学生为主,这四类人员占旅游者总人数的 80%左右,其他客源细分市场还未得到开发,这也充分说明上犹发 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 只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新的内容、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有科普价值就大有可为。 林博园的开发,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生态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珍稀野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它是以保护珍稀野生植物种源为主线,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其产品,又在开发利用产品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其生存,是一个既可赏、可研、可学、可存,又可采(花、果)、可食(花、果)、可享(森林氧吧、森林浴),还可保健疗养,利用珍稀植物的特殊功能,达到一种非药物所能起的效能。 如红豆杉林的防癌功能、一些花草的防疲惫提神功能等,因此,林博 园项目的开发是一个绿色生态、健 22 康养生、有机环保的现代林业综合开发项目,将具有新的生命力和开发前景。 二、 有机林果产品市场分析 有关专家认为, 21 世纪将成为“人类生命科学世纪”、“产品质量创新世纪”,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绿色世纪”和“绿色革命”的严峻挑战。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通过多层次加工的健身滋补食品、强力美容食品、野生植物食品、转基因食品等脱颖而出,将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特性,抢占绿色食品市场。 由此可见,新世纪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本项目绿色林果产品市场定位在最近的赣州市,赣州市作为农业大市,绿色食品资源丰 富,开发潜力巨大,绿色市场销售前景看好。 绿色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注重标本兼治为发展之根本。 绿色食品如要超常规发展:首先,要增加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天然的净地,保护利用,杜绝与减少污染源,依靠科技增加有机肥和开发“绿色”农药,杜绝与减少施用化学肥料,为开发天然绿色食品创造良好的绿色环境。 其次,食品加工部门要注重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依靠科技开展创新,在提高食品质量上做文章,在研究开发纯绿色林果食品上下功夫,把争创绿色名牌作为立足点、着眼点,领取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只有让更多、更好、 更优的绿色食品走向市场,走向家庭餐桌,走进百姓的茶余饭后,才能给世人的生活多添一份“绿色”。 因此,林博园内生产珍稀林果,饲养珍禽等项目产品的定位就很有市场前景。 三、 珍稀苗木市场分析 珍稀苗木的繁育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具备一 23 定的繁育设施,如育苗大棚、营养基质配置设备、环境控制设备、病虫害防治、肥水的科学管理等一系列工序都要有硬性条件的支撑,另外,珍稀苗木的种质来源也要受到许多条件的约束,采穗苗圃的建立、接穗的来源、种性的纯度等,一般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单位是不可能获得生产许可的,所以只要 具备上述生产条件的要求,就会在一个较长的阶段拥有自己的优势,所生产的苗木就会有广泛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林博园项目的综合开发是生态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24 第五章 投资建设方案的确定 一、 建设规模与布局的确定 上犹万亩林博园选择在上犹的二个重要镇村,一是东山镇的高桥村和南塘村,二是黄埠镇的感坑村。 规划占地面积为一万亩。 (一)、投资方案 项目总投资为 10000 万元,项目建设期为三年,项目投资计划与进度方案详见附表(三) 二、 技术方案的确 定 (一)、技术方案确定的原则 本项目的技术方案依照项目区的经济、社会条件,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充分保护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系统为目的,运用原生态保护学原理、生物链递延原理、生态学的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态复位原理、边缘效应原理进行设计。 通过项目区的规划建设达到 促进优势 林 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 的现代林业产业建设目标 ;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 (二) 、项目遵循的几大技术标 准: ( 1)、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重点推广使用现代化种养技术和“畜 沼 果”、“种 养 沼能”生态利用模式。 对林地、耕地和裸露坡地采用生物与农艺措施相结合进行改造,控制土壤侵蚀、降低地表径流、提高生物生产量,形 25 成土涵水、水养土、生物生长旺盛的高效利用模式。 在产业生产技术上,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生态利用模式,把养殖业所产生的粪便,人类的生活垃圾及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沼气作为能源再利用,沼液浇灌林果园、珍稀食用菌、鱼塘养殖等,沼渣作为肥料施入园区、菜地,从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也优 化了生态环境。 利用珍禽捕食昆虫与草害,珍禽产生的粪便直接入园区肥地,实现人与珍禽、野生植物和谐共存。 ( 2)、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利用项目区土壤、空气、水无污染的优势,引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在改造农田、林地的基础上实施沃土工程,引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秸秆快速生物菌催腐、发酵、返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 全生产过程中,实施生态综合防治病虫害工程,引进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林农作物良种,推广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使用高效生物农药,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同时要引进有毒残留快速检测设备,严格控制农产 品的有害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园区内。 (三)、各园区主要项目的技术要点: ( 1)、 种质资源圃与树木园的建设 ①、 珍稀野生植物种资源苗木的来源:项目规划收集全国适生的野生珍稀植物种质资源树种,一是从科研院所和野生资源保护单位引进大规格的树种;二是从本地采集乡规品种;三是引进一些小苗培育。 ②、定植技术:采取“三大一篓”(大穴、大苗、大肥、营养篓)、“四包三定一防”等措施,在整地技术上采取挖大穴,保护原生态;造林定植时采取用大树,施肥时采用有机肥为主,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的土壤,配方施肥;造林苗木全部用营养篓 集中管理一年,进行集中管理、提纯 26 保质、分类养护。 在苗木与树种选择上采取与供应单位“四包三定一防”合同,即种性包纯、树形包全、规格包齐、定后包活;定点起苗、定时栽植、定时检验;防虫防病,无疫情。 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对种质资源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一是树种身份合法,二是装运手续齐全,三是供应单位资信可靠;第二,定植后的管理,采取专业管理、定人看护。 利用现代林业技术,对定植后的种树圃安装现代节水灌溉与自动施肥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管理。 建立现代林木病虫防治系统,科学预测预报,规范防治;第三,对引进的珍 稀树种除进行日常性管理以外,还对其进行定时检测,利用现代植物 DNA 检测技术,对其种性进行科学监测,发现变异等情况时,便可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处置。 ③、园区内野生珍禽、珍稀动物的饲养:在园区内规划一个野生动物养殖区,如:野鸡、土黄鸡、鹧鸪鸟。 让野生动物与野生植物共存,一则可实现由野生动物帮助园内除草害与虫害,二则可观人与野生动植物和谐相处之美景。 珍稀野生动物的饲养一律采用执行无公害畜禽肉质量标准: a、无公害畜禽肉产品 在符合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评价要求的条件下生产的,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在国 家法律、法规及相关强制标准规定的安全允许范围内,并符合《绿色食品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4712020)、《绿色食品 兽药使用准则》( NY/T4722020)、《绿色食品 动物卫生准则》( NY/T4732020)、《绿色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 NY/T7552020)的要求。 27 b、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畜禽肉产品中重金属、亚硝酸盐农药畜药(包括其代谢产物)允许存在的最高量。 c、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卫生检疫要求 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应检验检疫合格。 (四)、珍稀植物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 1)、 繁育技术,采用植物克隆技术来进行大量苗木繁育,一是植物组培技术,进行种性脱毒培养;二是利用非试管快繁技术,进行微型外植体快繁,繁育大量的生产用苗。 ( 2)、繁育材料来源:一是自己的采穗圃内供应;二是从科研院所购买。 ( 3)、经过脱毒后的健全苗木,通过练苗后就移入营养容器进行集中培育。 营养苗的定植采取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进行。 (五)、生态体验园的建设 通过引进珍稀的各类彩叶树种、优良花卉品种、稀有奇特的林木果树,通过大棚设备等现代设施,采取多种形式的栽培模式与栽培技术,建立观叶、采果、赏花、闻香于一 体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园;通过寻找原生态的东西,创意林业文化,突出特色,使产业实现景观化,围绕景观产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让各类景观又实现产业化,从而达到有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 1)、品种选择 :根据珍稀植物的分类,按采食花、叶、果、根、幼嫩组织等部位的不同,选择好最富营养、口感最适、绿色有机、采食方便的适生品种。 主要是弥猴桃、日本樱桃、五色茶、枸杞、五味子、七彩 28 木槿、山茱萸、食用玫瑰、葡萄、香港四照花等。 ( 2)、栽种原则:按“品种产业化,产业景观化,景观集约化”的原则来规划栽种,让不同功能的珍稀野生 植物集约化栽培,产业化运作,景观化管理,做一个特具宜人景观的可赏可采可食的独特风景点,让每一处都各显不同的文化内涵,达到四季花开,季季有果,花果同观,景物相宜,让游客留恋忘返。 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 3)、管理的技术标准:严格按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进行日常管理与生产,园区内安装现代自动节水灌溉与施肥设备,利用项目区土壤、空气、水无污染的优势,引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在改造农田、园地的基础 上实施沃土工程,引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秸秆快速生物菌催腐、发酵、返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 全生产过程中,实施生态综合防治病虫害工程,采用现代有机无土栽培技术,引进防病虫害能力强的农、林作物品种,推广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使用高效生物农药,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同时要引进有毒残留快速检测设备,严格控制农产品的有害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园区内,生产出全天然绿色有机食品。 ( 4)栽培模式,采取冠下套种,立体开发的模式,主要形式有:。万亩林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h
相关推荐
修市场 的配件型号多,数量小,客户多,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导致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帐实不符现象。 企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企业领导对企业的情况及时了解,以便做出下一步的决策。 但传统的方式下,难以迅速、及时的提供企业领导所需的财务报表和一些业务对比分析报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市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反馈不够及时,以致销售策略、市场开拓跟不上市场发展。 在应收帐款管理方面
UE%amp。 qYp@Eh5pDx2zVkumamp。 gTXRm 6X4NGpP$vSTTamp。 ksv*3tnGK8! z89Am YWv*3t nGK8!z89Am YWpazadNuKNamp。 MuWFA5uxY7JnD6YWRrWwc^vR9CpbK! zn% Mz849Gx^Gjqv^$U*3t nGK8! z89Am YWpazadNuKNamp。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夷陵中学、钟祥一中 2016 届高三十月联考理 科 综 合 试 题命题学校:襄阳五中 命题人:王信 董中海 扈光辉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 I 卷(本卷共 2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6 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12 N:14 O:16 7
,增长 %。 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进入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区 )前三名。 全区总人口 ,其中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全区土地总面积 ,其中山区占 80%,坝区占20%,城市建成区面积 52平方公里。 有耕地 公顷,林地 ,草山草场近 6万亩。 建设地点选择 : 项目实施地矣纳村属山区,人口密度极低,离小哨街上约 6公里,离最近的八家村、张家屯、矣纳村 4公里至 5公里,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新余一中 胡文辉 徐建平 陈科灵审题:吉安县中 罗仲民 程日红 龙近春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择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 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至 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9至 21题有两项或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 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分,有选错的得 0分)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t ual da hinggan m ount ains, t hr ough active ef f ort s have been showing a st r ong m omentum of developm ent . So, in t he six on development , we m ust be f ir m in f ait h, go all out , 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