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内容摘要: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1故都的秋郁达夫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提问法3、对比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2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 此人是谁。 (马致远)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 故都秋味 ”。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二、整体感知1、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现在的都城是南京, “故”有“从前的” 、 “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 、 “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三、具体研习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 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明确:从 3然段。 主要是 5 幅画面,第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 ,第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 ,第段秋蝉残鸣,第10段闲话秋凉,第 11 段清秋佳果。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3悲凉” 的特点的呢。 (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 311 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我们将从“秋色” 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枯黄)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 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 (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明确:冷色。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 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 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板书】四、小结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板书】五、布置作业: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 3,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文章的第 2、12、13、14 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 4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赏析意象,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分析第 12段。 【教学过程】一、朗读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赏析意象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 、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 、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是在写“静” ;既写“静”同时也写“清” ;为什么是“一椽破屋” “破壁”。 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 ,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 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 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为什么淡红色最下。 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 ”体现了“悲凉”。 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雨后话秋有一句, “唉,天可真凉了” ,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三、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 2和 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 ,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 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5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 2自然段,后者在第 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明确:1 和 14段,第 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 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 “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 “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 1和 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难点探讨第 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 ,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时作业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庭院静观 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槐树落蕊 秋草(枯黄)灰沉沉的天(灰色) 以 以秋蝉残鸣 静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情 景闲话秋凉 秋声: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 驭 显清秋佳果 悲凉 情感:向往、迷恋、孤独 景 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