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粤教版3-4选修三46光的衍射和偏振1内容摘要:
地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二) 教学过程 光的衍射 所谓光的衍射现象,是当光在它传播的方向上遇到障碍物或孔(其大小可以与光的波长相比或比光的波长小)时,光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 演示: 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观察. 取一个不透光的屏,在它的中间装上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用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在缝后适当距离处放一个像屏(如图). 我们看到,当缝比较宽时,在像屏上是一条几乎与缝一样宽的亮线,除了这一条光线外,像屏上出现了阴影.这时光可视为是沿直线传播的.接着逐渐缩小缝的宽度,当缝调到很窄(缝宽与光波的波长相当时)在像屏的原阴影区内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实验表明光在其前进的途中 遇上大小相当于光的波长的障碍物或孔时,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即光产生了衍射现象.上述衍射现象是通过单缝形成的,我们称之为光的单缝衍射. 单色光的干涉与衍射都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但图案不同.干涉条纹是等间隔的,衍射条纹间隔 不等.白光照射单缝时,可以在像屏上得到彩色条纹,它与双缝干涉的彩色条纹也不同,中央一级是又亮又宽的白色条纹,两边是较窄较暗的彩色条纹. 用点光源来照射有较大圆孔 AB的屏,在像屏 MN上出现一个光亮的圆, 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渐缩小孔的直径,可以看到屏上的亮圆也逐渐减小.但是,圆孔缩到很小时,在像屏 MN上原阴影区就形成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光按直线传播所能照到的范围,这就是光通过小孔产生的衍射现象. 光的衍射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对确定光的波动说的正确性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 历史 上曾有过一段趣事. 1818年,当法国 物理 学家菲汉耳提出光的波动理论时,著名 数学 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理论推算出:把一个不透光的小的圆盘状物放在光束中,在距这个圆盘一定距离的像屏上,圆盘的阴影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人们从未看过和听说过这种现象 ,因而认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泊松兴高采烈地宣称他驳倒了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接受了这一挑战,精心研究, “ 奇迹 ”。新课标粤教版3-4选修三46光的衍射和偏振1
相关推荐
的包络线,演示波在传播时,波峰波谷的移动情况. ( 2)演示一列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示意图,演示两列频率相同,同相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的示意图. 操作: ①先演示一列波传播时,每隔 2T 传播距离为 21 波峰 波谷行进的位置;然后再演示两列波 S S2独立传播每隔 2T ,传播距离为 21 波峰,波谷行进位置。 ②幻灯片数量准备多一些,波峰、波谷向前推进速度要慢
1、新知识 预习探索 词汇热身 . 单词互译 1 s ig n ( v t . ) _ _ _ _ _ _ _ _ 2 . _ _ _ _ _ _ _ _ ( v i .) 申请 3 _ _ _ _ _ _ _ _ ( v t .) 需要 4 . _ _ _ _ _ _ ( a d j .) 必不可少的 5 g r f u l( ) _ _ _ _ _ _ _ _ 6 . av ) _ _ _
1、非谓语动词与连系动词 语法精讲 . 非谓语动词 在句中充当除谓语以外句子成分的动词形式叫做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分为三种形式:不定式 ( 作主语、宾 语、定语、状语、补足语和表语 ) 、动名词 ( 作主语、表语、宾语和定语 ) 和分词 ( 作定语、补足语、状语和表语 ) ,分词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从时间关系上看,一般情况下,不定式表未来,现在分词表进行,过去分词表完成。
1、新知识 预习探索 词汇热身 . 单词互译 1 ca r n iv n . ) _ _ _ _ _ _ _ _ 2 . g h o s t( n . ) _ _ _ _ _ _ _ _ 3 _ _ _ _ _ _ _ _ ( n .) 服装,戏装 4 . _ _ _ _ _ _ _ _ ( v t .) 躲藏 5 _ _ _ _ _ _ _ _ ( v t .) 延长 6 . _ _ _ _
1、新知识 预习探索 词汇热身 . 单词互译 1 ed n ( n . ) _ _ _ _ _ _ _ _ 2 . _ _ _ _ _ _ ( ) 逗人喜爱的 3 _ _ _ _ _ _ _ _ ( v t .) 增加 4 . p r t( v t . ) _ _ _ _ _ _ _ _ 5 _ _ _ _ _ _ _ _ ( n .) 尝试 6 . _ _ _ _ _ _ _ _ ( v t
1、新知识 预习探索 词汇热身 . 单词互译 1 _ _ _ _ _ _ _ _ ( n . ) ( 由他人撰写的 ) 传记 2 _ _ _ _ _ _ _ _ ( n .) 叙述;描 写;报道 3 _ _ _ _ _ _ _ _ ( v i . ) ( 雨 ) 倾盆而下 4 _ _ _ _ _ _ _ _ ( n .) 遮蔽物;栖身之地 5 _ _ _ _ _ _ _ _ ( v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