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内容摘要:
么去做。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 需要哪些材料。 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 怎样去做实验。 ( 5)学生分组实验: 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 B.要阳光下观测 10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 10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 C.将实验的结 果记录在 P78的表格中。 D.完成 P78的剩余内容。 ( 6)汇报交流。 ( 7)得出结论。 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 水吸热慢,散热也慢。 B.对比实验: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2.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 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 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A.预测;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 1.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二 ) 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假设猜想) 设计实验 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固体、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难点: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具准备 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提出新问题 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教师演示实验:空气的热胀冷缩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也想来试一试吗。 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观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 探究空气受热受冷后的变化 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也来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讨论: ▲烧瓶里有什么。 ▲玻璃管里的水柱为什么会来回移动。 ▲水柱往外移说明了什么。 向里移呢。 小结:原来冷和热对空气有这样的影响: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收缩。 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寻找奥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更深的感知冷和热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归宿。 二、 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 提问: ▲其他物体受冷受热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吗。 ▲实验桌上的物体受冷受热后有。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
1、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第 2课时 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 错角、 同旁内角 . 如图:直线 ,图中有哪些角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这些角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A B C D 2 1 4 3 O 如图:直线 构成几个小于平角的角。 6 7 5 8 E F A B C D 2 1 4 3 O 3567 8直线 , 被直线 所截 3内错角 同旁内角 1 和 5 4和 8 2 和 6 3和 7 3 和 5
读数、计时、记录要分工明确。 评: 这样的实验活动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角色, 力求 人人动手、 个个参与,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的作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充分显现。 指导温 度计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测量的准确与否关系 到接下来数据的分析和曲线图的绘 制,教师的指导不可少。 另外, 10 分钟的连续观察测量,要搜集六个数据,对学生的科学 素养是一个考验和培养。
1、第 1课时 多项式的乘法 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内涵 . 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规律,总结运算法则,认识到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仍是多项式,积的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有几点。 各单项式的系数相乘; 相同字母的幂按同底数的幂相乘 ; 单独字母连同它的指数照抄 . 口算: (1) (2) ( (3)( 2108413121(24 计算: =12 =10.
1、全平方公式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一步增强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 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公式的结构特征 : 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的乘积 , (a+b)(ab)= 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 右边是 两数的平方差 . (3)(a+b)(a+b) (4)(1) (a+b)(2) (-a+b)(a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 , 并进行比较 . a b b (a+b)2 ; (a+b)2=
要想知道真相,就要动手实验。 请一名小朋友敲,你发现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什么有关。 (长短)还与什么有关呢。 再大胆的猜想一下,和同组其他小伙伴再商量商量,可能与材料的粗细有关,可能与材料的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的大小有关。 加上问号,到底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还需要实验来证明。 出示教师准备的器材,简单介绍吉他、二胡弦的特征。 各小组先商量实验步骤,然后请组长上来取器材。 ( 3)
内容来进行建构的。 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 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