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103气体的压强2内容摘要:
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对本章重要知识的归纳总结。 教师: 本节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 现在请大家结合二、三两结的内容回答如下的问题: 你能说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吗。 你还能说出这两种状态不能保持的 条件吗。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 ⑴理想情况: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 ⑵现实中的情况:受到平衡力作用。 来自于平衡力知识。 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 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来自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 阅读所发材料,知识总结:树形结构和表格形式 (要求认真领会两节中所学习的知识,要把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 对惯性的理解 教师: 从牛顿第一定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处的状态。 即一切物体在 不 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定律也可以简要的说成: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那么在物理学中人们就把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教师: 对于惯性我们到理解如下几点: 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是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②惯性的“惯”可以理解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惯性”或“习惯”。 也就 是说:物体一但具有了 一 定的运动状态后就不会轻易改变,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 变了原有 的运动状态。 ③惯性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任何物体无一例外都具有惯性。 ④惯性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⑤ 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 质量 有关,和其他任何因素如是否受力,是运动还是静止,速度的大小等均无关。 教师: 利用惯性现象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见课本插图 . 图 a:下面的棋子由于受到尺子力的作用而飞出,上面的棋子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稳稳的落在下方。 图。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103气体的压强2
相关推荐
,它不随______、 _____、 ______而改变 ,故应选 ______. 例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一个 100g,一个 20g,一个10g,游码的读数为 ,则这本书的质量为 ________. 思路引导 :被测物体的质量 =右盘中砝码的质量 +游码在标尺 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针对练习】 ,正确的是 ( ) A 把铁条拉成很细的铁丝 ,质量变小了 B 密闭容器中的冰熔化成水
、 、。 【 要点 3】 物质的分类 〖活动〗 将玻璃、水晶、铁、牛奶、水银、白酒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为两类,并按照 分类方式 1(示例)填空 分类方法:按是否透明来分类 透 明 不透明 玻璃、水晶、白酒 铁、牛奶、水银 分类方式 2(请填空) 分类方式 3( 请填空) 〖 讨论 〗 除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外,你有其它分类方法吗。 四、典型例题 类型一、物质的各种物理属性 〖例 1〗
计算出物质密度。 (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 方 法。 ( 3)测液体的密度 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③ m2 ;④液体的密度ρ = 【 知识点 4】密度的应用 (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 ρ =m/v) (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m=ρ V) (
; (3)比较序号为 6 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 . 例 2. ( 1) 如图是水坝的截面图,水坝筑成下宽、上窄的形状,是考虑到水对坝体侧面有 1.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 ______ __,且在同一深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 ___ ____; 2. 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____ ___; 3. 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
探究: (先设计方案,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探究一:液体压强与 _____的关系 结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液体内部压强与 ____________关系 结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液体压强与
B. P > p。 C. P < p。 D. 无法判断。 如图,盛有盐水的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底部 A、 B、 C 三点的压强大小关系是 2题图 3题图 4题图 5题图 4 如右图所示,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分别为 甲p 、 乙p ,则 ( ) A、 甲p 乙p B、 甲p = 乙p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