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11碰撞ppt教学课件内容摘要:
如图 111所示 (电源频率为 50 Hz).根据这些数据,请猜想: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图 111 (1)把两小车加在一起计算 , 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是相等的。 (2)碰撞前后两车的 mv2之和是否相等。 两车的速度之和是否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1)由纸带可以看出 , A、 B两小车碰前和碰后都是向右运动 , 且碰撞发生在从题图所示纸带右边数起第 5个点时 , A车碰前碰后都看成匀速运动 . 碰前 A 车的速度: vA= 4 c m /s = m /s. 碰后 A 与 B 一起运动的速度: vAB= 5 c m /s = m /s 碰前 A 车的 mAvA= k g m /s = k g m /s 碰后 A 、 B 两车的质量和速度乘积之和为 ( mA+ mB) vAB= ( + 0. 2) k g m /s = k g m /s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mAvA= ( mA+ mB) vAB,即二者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前后是相等的. ( 2) 由 ( 1) 中的数据可知碰撞前 A 车的质量和速度平方的乘积为mAv2A= 0. 82 5 kg m2/s2= 0 .408 kg m2/s2 碰后 A 、 B 两车的质量和速度平方的乘积之和为 ( mA+ mB) v2AB= ( + ) k g m2/s2= kg m2/s2 则12mAv2A>12( mA+ mB) v2AB,说明碰撞过程中总动能减少了. 碰撞前 A 的速度为 vA= 0 .825 m /s ,碰撞后两车的速度之和为 2 vAB= m /s ,二者不相等,说明 A 与 B 碰撞时传递给 B 的不是速度. 答案 (1)在误差 允许的范围内 , 质量和速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前后是相等的 . (2)碰撞过程中总动能减少了 , 碰撞前后速度之和不相等 , 说明 A与 B碰撞时传递给 B的不是速度 . 借题发挥 通过纸带上的点求出碰撞前 A车的速度和碰撞后两车的共同速度 , 然后通过多次计算 ,找出不变的物理量 , 进一步去分析 mv2之和与速度之和 , 最后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 【 变式 1】 某同学 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11碰撞ppt教学课件
相关推荐
的不同阶段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 , 就要分别计算它们的冲量 , 然后求它们的矢量和 . (3)规定正方向 由于力 、 冲量 、 速度 、 动量都是矢量 , 在一维的情况下 , 列式前要先规定一个正方向 , 和这个方向一致的矢量为正 , 反之为负 . (4)写出研究对象的初、末动量和合外力的冲量 (或各外力在各个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 ). (5)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 典例 1】 关于 动量的概念
, α粒子碰到电子就像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 , 其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什么改变 . 但实验结果出现了像一枚炮弹碰到一层薄薄的纸被反弹回来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样 . 卢瑟福通过分析 , 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 , 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 卢瑟福的科学道理 卢瑟福 依据 α粒子散射实验 的结果 ,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 结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 很小的核 , 叫原子核 , 原子 的全部正电荷与几乎全部质
= R122 -1n2 ( n = 3 、 4 、 5 、 6 … ) 式中 n 只能取 整数最大值为 16 ,最小值为 3 , R 称为里德伯常量R = 107m- 1. (1)巴耳末线系的 14条谱线都处于可见光区 . (2)在巴耳末线系中 n值越大 , 对应的波长 λ越短 ,即 n= 3时 , 对应的波长最长; n越大对应的波长越短 . (3)除了巴耳末系 ,
CG = CF t a n i 两式联立,解得 CG =4 33 c m 即第一次的出射点距 C . 4 33 c m . 答案 ( 1 ) 出射光线与 DC 边的夹角为 4 5 176。 ( 2 ) 4 33 • 借题发挥 (1)解答光学问题应先准确画出光路图 . • (2)用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来判断光是否已经发生全反射 . • (3)在处理光学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光的可逆性、 对称性 、
力越强,时钟就走得越慢④ 水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与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所得的不一致 .⑤ 当两个天体相互绕转时,会向外界辐射出引力波 .宇宙的演化 相 对 论 分类突破 一、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1 .与运动的惯性系相对静止的人认为两个事件时间间隔为 τ0,地面观察者测得的时间间隔为 τ ,则两者之间关系为 τ =τ01 -u2c2. 2 .设尺子的 固有长度为 l0
• 放电结束时 q、 E、 EE均为零 , i、 B、 EB最大 分类突破 • 2.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 分类突破 ( 1 ) 周期 T = 2π LC 频率 f =12π LC ( 2 ) 对周期公式 T = 2π LC 的定性分析 ① L 对 T 的影响: L 越大,振荡过程中因自感现象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就越大,楞次定律中所说的 “ 阻碍 ” 作用也就将越大,从而延缓振荡电流的变化,使振荡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