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主要参数及测量_2009内容摘要:
齿轮主要参数及测量_2009 渐开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及精度测量二 开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的测量二、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测量 10095标准 三、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测量 10095 新 标准 四、新、旧标准的差异与区别一、渐开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及测量1. 齿数 z 2. 模数 齿顶圆直径 . 齿根圆直径 压力角 6. 齿顶高系数 . 顶隙系数 c* 8. 变位系数 螺旋角 (1)齿数 z <17,应该考虑齿轮的变位。 准确数出齿轮齿数 z ,当 z 为偶数时 ,可直接用精密游标卡尺或千分尺在不同的径向方位上测量 组数据 ,取平均值(2) 齿顶圆直径 根圆直径 z 为奇数时 ,不能直接测出齿顶圆直径 ,可先测得 (见图 ) ,通过公式 计算求得齿顶圆直径 )( 90oS e )( 90oS e (3)模数 法线千分尺的测量位置齿廓间的公法线长度 0尺跨过 得齿廓间公法线长度为 ,然后再跨过 K+1个齿测得其长度为 0 测定时使卡尺的卡脚与齿廓工作段中部附近相切,即卡脚与齿轮两个渐开线齿面相切在分度圆附近。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应在齿轮的不同部位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 注意 c o s1 分别用 =15° 和 =20° 代入求出两个模数值 , 模数值最接近标准值的一组 m 和 即为所测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4)变位系数 此时还需确定变位系数 xt a o s)1(1z i n (5)齿顶高系数 h*a 和顶隙系数 c* 的测定与计算)( * ff 2* )( 2* )( 齿根圆直径 d f 可用游标卡尺测定 , 仅 h*a、c* 未知 , 分别用 h*a =1, c*= h*a= 0.8、c*= 种标准值代入 , 符合上式的一组即为所求的值。 (6)螺旋角 的测量螺旋角的粗测量有 滚印法 、直接测量法、 齿顶圆计算法首先取出需要测量的斜齿轮采用滚印法测得斜齿轮齿顶圆的螺旋角 1。 为提高滚印测量的准确性 ,在一组滚印中测得多个齿顶圆螺旋角 1 ,求出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该斜齿轮的齿顶圆螺旋角1。 (a) 滚印法1t a nt a n r c c o s (b)齿顶圆计算法即根据已经测出的齿顶圆直径 公式计算出螺旋角 返 回二、渐开线圆柱齿轮主要精度及测量(旧标准)(1) 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单个齿轮1、传动的准确性;2、传动的平稳性;3、载荷分布的均匀性;4、传动侧隙。 齿轮副 10095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以下简称:旧标准 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1989年 10月 1日实施不同的齿轮,要求也不同:高速齿轮:侧重传动平稳性;低速重载齿轮:侧重载荷分布均匀;分度齿轮:侧重传动准确性,且传动侧隙要小。 第 公差组 控制传递运动的准确性第 公差组 控制传动的平稳性、噪声、振动等第 公差组 控制载荷分布均匀性每个公差组都分为 12个精度等级,齿厚偏差用 C D E F.第 公差组精度指标 及测量( 1)齿圈径向跳动误差 公差 定义:在齿轮一转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于齿高中部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 测量仪器 :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步骤:。 合格性判断:若 r ,则该项目合格,否者不合格。 ( 2)公法线长度变动 公差 定义:齿轮一转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如图所示。 测量步骤:( 1)将记录的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公法线长度的变动值。 若 w ,则该项目合格,否者不合格。 ( 3)齿距累积误差 公差 定义: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 弧长与公称弧长的最大差值(绝对值)。 即最大齿距累积偏差和最小齿距累积偏差的代数差,如图所示 2 Z/2个量仪 :周节仪、万能测齿仪 ,分别如图所示。 ( 4)切向综合误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单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转内实际转角与公称转角之差的总幅度值。 以分度圆弧长计。 测量 单啮仪。 ( 5)径向综合误差 (公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转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 测量:双啮仪,如图所示。 在评定传递运动准确性时,根据齿轮传动的用途、生产及检验条件,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之一即可。 切向综合误差 ; 齿距累积误差 F ; 径向综合误差 与公法线长度变动 齿圈径向跳动 齿圈径向跳动 用于 10 12级精度)。 2 第 公差组精度指标 及测量( 1)一齿切向综合误差 (公差 )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单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齿距角内实际转角与公称转角之差的总幅度值。 以分度圆弧长计 测量仪器:单啮仪( 2)一齿径向综合误差 (公差 )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齿距角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 测量仪器 双啮仪( 3)齿形误差 公差 定义:齿轮端截面上,齿形工作部分内(齿顶倒棱部分除外),包容实际齿形的两条设计齿形间的法向距离。 测量仪器 渐开线检查仪( 4)基节偏差 基节极限偏差 ± 定义:实际基节和公称基节之差。 测量仪器 基节仪在评定传递运动平稳性时,根据齿轮传动的用途、生产及检验条件,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之一即可。 一齿切向综合误差 (需要时,加检齿距偏差 ; 一齿径向综合误差 (需保证齿形精度); 齿形误差 齿距偏差 齿形误差 基节偏差 齿距偏差 基节偏差 用于 9 12极精度);3 第 公差组精度指标 及测量( 1)齿向误差 公差 定义:分度圆柱面上,齿宽有效部分范围内(端部倒角部分除外),包容实际齿线且距离为最小的两条设计齿线之间的端面距离。 测量仪器:齿向检查仪( 2)轴向齿距偏差 公差 定义:在与齿轮基准轴线平行而大约通过齿高中部的一条直线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距离与公称距离之差,沿齿面法线方向计值。 测量仪器同齿向误差( 3)接触线误差 公差 定义:在基圆柱的切平面内,平行于公称接触线并包容实际接触线的两条直线间的法向距离。 测量仪器:接触线误差检查仪在评定载荷分布均匀性时,根据齿轮传动的用途、生产及检验条件,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之一即可。 接触线误差 齿向误差 轴向齿距偏差 接触线误差 ,或者齿形误差 4影响齿轮副侧隙的偏差及测量( 1)齿厚偏差 上偏差 偏差 定义:分度圆柱面上,齿厚的实际值和公称值之差。 对于斜齿轮,指法向齿厚。 按定义,齿厚是以分度圆弧长计算,而测量时则以弦长(弦齿厚)计值。 测量仪器 齿厚卡尺,如图所示。 ( 2)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上偏差 偏差 定义:在齿轮一周内,公法线平均长度和公称值之差。 ( 2+ /测量仪器 公法线千分尺由于用千分尺测量,不以齿顶圆定位,测量精度高。 返回 2001 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2001 径向综合偏差和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许值 4 2002 圆柱齿轮检验实施规范 给出了齿轮评定项目的允许值及规定了检测齿轮精度的实施规范。 三、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测量 10095 新 标准 响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误差及测量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作单面啮合时 , 在被测齿轮一转范围内 , 分度圆上实际圆周位移与理论圆周位移的最大差值 , 以分度圆弧长计值。 齿轮的切向综合总偏差是在接近齿轮的工作状态下测量出来的,是评定齿轮传动准确性 最为完善 的指标。 (1) 切向综合总偏差 (02)齿距累积总偏差 k=1至 k=z) 内实际弧长与理论弧长的最大差值。 它等于齿距累积偏差的最大偏差与最小偏差的代数差标 T 2001中规定 z /8,对特殊应用(高速齿轮)可取更小的 距累积总偏差 距仪和光学分度头上测量。 测量的方法有绝对法和相对法两种。 ( 3)径向跳动 0测头(球形、圆柱形、砧形)逐个放置在被测齿轮的齿槽内,在齿高中部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和最小径向距离之差。 (4) 径向综合总偏差 i 是指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转范围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 响传动平稳性的误差及测量(1)一齿切向综合偏差 fi是指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作单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转过一个齿距角内的切向综合偏差,以分度圆弧长计值。 (2) 一齿径向综合偏差 fi是指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作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转过一个齿距角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 一齿径向综合偏差 主要反映了短周期径向误差(基节偏差和齿廓偏差)的综合结果,但评定传动平稳性不如一齿切向综合偏差 精确。 (3) 齿廓偏差齿廓偏差是指实际齿廓偏离设计齿廓的量值,其在端平面内且垂直于渐开线齿廓的方向计值。 1) 齿廓总偏差 指在计值范围内,包容实际齿廓迹线的两条设计齿廓迹线间的距离。 2) 齿廓形状偏差 包容实际齿廓迹线的两条与平均齿廓迹线完全相同的曲线间的距离 , 且两条曲线与平均齿廓迹线的距离为常数。 3) 齿廓倾斜偏差 两端与平均齿廓迹线相交的两条设计齿廓迹线。齿轮主要参数及测量_200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