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汉武帝时代1内容摘要:
的。 但是同样是为了加强统一而采取的“焚书坑儒”的措施,虽然能暂时推进思想的的统一,但是违 反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 4)在建设过程中,动用民力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所有;为满足私欲的建设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横征暴敛加上对法治的极端推崇和贬弃德治 —— 在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同时,自己把缓和的手段弃绝。 为秦朝早亡埋下了伏笔。 ( 3) 评价汉武帝:( 1)在社会经济复苏和财富日增的前提下,能适时地改变国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 ( 2)所实行的“内朝”、“外朝”制度;“刺史”制度,以及颁布“推恩令” ——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旧体制的弊端。 ( 2)虽推儒到至尊的 地位,然而允许其他学派共存,与秦始皇比较而言,有利了思想文化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在施政中采取“儒表法里”的策略方针,更体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机智,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 3)通过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大体解决了北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是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联为一体。 ( 4)在动用民 汉武帝时代(甲版) 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 社会经济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汉武帝雄才大略 范围 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 内容 形成“ 内 朝”与“ 外 朝” 目的 加强 皇帝集权 ,裁抑 丞相职权 内 朝 由皇帝和亲信近臣组成,是宫廷的 决策核心 外朝 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 政府机关 创设 刺史 制度 —— 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监督 和控制 颁布“ 推恩 令” —— 削弱 诸侯王 的权力,大体消除了 汉初郡国并行制 带来的负面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议人 董仲舒 、 公孙弘 内容 设 五经 博士,定儒学为 官 学;设 太 学,教授 五经 , 选拔官吏。 郡县的学校配有 经师 授学,以培养官吏的 后备 队伍 结果 随着儒家在官学中 “ 独尊 ” 地位的确立 , 经学 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 置身仕途 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 普遍追求。 以 五经 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实质 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 儒表法里 西汉的盛世 表现 农业 铁农具,式样繁多,制作规范。 推广“代田法”。 精耕细作 民族关系 经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设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控制西域。 结。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汉武帝时代1
相关推荐
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诗人为例,论证 “ 文艺作品应是时代的作品 ” 这一观点。 练习与测评 初唐: 王勃,力纠前人之弊,初启一代新风,与唐初贞观之治有关。 盛唐: 李白诗作感情炽烈,想像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 凸显盛唐情景。 中唐: 白居易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结合,发挥讽谕的功能,其作品明白流畅,通
荀子 》 说秦国有规定,军人得五甲首,便可以 “ 隶五家 ” 李悝变法 申不害改革 商鞅变法 吴起改革 公仲连改革 齐威王改革 • 目标:富国强兵 • 特点:奖励耕战,启用贤能之士。 • 影响:各国政治、经济制度趋同 :百家争鸣 •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 “有教无类” • 社会上各种有学问的人大量增多,为各国的内政改革献言献策。 二、百家争鸣 :社会大转型 2
江堰等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水利工程。 下左:都江堰写生画,下右:李冰像 商业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各种量器 (右)、石权与天平(左)、作为 通行证用的鄂君启节(中)。 货币 战国时各国使用的货币不统一, 有布币(左上)、刀币(左下)、 圜钱(右上)、郢爰(中)和蚁 鼻钱(右下) 分析各国变法的概况 : • 从李悝、吴起、邹忌、申不害到商鞅主持各国变法。 • 背景:经济发展,列国纷争 • 目的:富国强兵
公元前 1046 年, 牧野 之战, 商 军败, 商朝 灭亡;之后, 周武王 建立了周朝,定都 镐 ,史称“ 西周 ”。 目的 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达到“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功效 内容 分封已臣服的 殷人后裔 和 原殷邦方国 的首领; 以武力为后盾,将 同姓王 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结果 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 合围控制 ,也提高了 王权 的地位 ,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是不平等的社会了。 以上两种阐释,都说明夏朝已经出现阶级分化,已经有了阶级。 地穴式居室、半地穴式居室、宫殿建筑,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 2)大量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铜器、陶器、玉器等)的存在,也说明了,生产力水平 已经发展到了“吃剩有余”的地步 —— 一部分社会成员可以脱离为食品而从事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奢侈品的劳作 —— 这样的状况,就告诉我们,私有制已经出现
…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 孟子 告子 》 材料二 (周)王夺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