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大国关系的重组2内容摘要:
“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所处的地位”指的是怎样的地位。 答:指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拥有绝对的优势,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 ( 2)演讲中谈到的“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经济方面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复兴,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的“黄金 ——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在政治和外交上,西欧通过联合不断增强了独立意识,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使美国对欧、对日外交不得不更强调伙伴关系;在美苏争霸方面,受到苏联挑战和陷入越南战争泥沼中的美国被迫采取战略收缩。 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具有哪些不同特点。 ( 1) 50、 60年代,美国打压苏联,美国凭借优势力量占据主动。 ( 2) 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上升,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使美国不得不已采取战略收缩。 ( 3) 80年代,美国强化军备竞赛,苏联由于经济停滞转而全面收缩。 联邦德国首任总理 康拉德 阿登纳 ( 1876—1967) 阿登纳政府进行了民主化改革,推行福利政策。 在阿登纳担任总理的 14年里,联邦德国迅速崛起,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 7%,并于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维利 勃兰特( 1913—1992)1969年担任德国总理,他提出 “ 新东方政策 ” ,主张立足西方阵营,打破西德与东方关系的对抗僵局,全面缓和、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改善同民主德国的关系,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扩大和增强外交活动的范围和能力,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 赫尔穆特 科尔( 1930— ) ,德国战后最年轻,任职时间最长( 1982—1998)的总理。 1982年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改革经济的政策,使德国经济再次出现繁荣景象。 1990年 10月 3日两德统一,科尔成为统一后德国的首任总理。 1970年的 12月 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德 )第四位总理 维利 勃兰特 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 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 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 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 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大批市民 领土面积 377748KM2,。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大国关系的重组2
相关推荐
实质上就是二战后西欧各国走向联合的过程。 第 13课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欧洲历史上的统一运动 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公元2世纪) 查理曼帝国时期(800年) 拿破仑帝国时期(1804—1815) 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1939—1945) • 欧洲一体化的思想: 产生于中世纪后期和近代早期。 19世纪的法国作家维克多 雨果在 1849年宣布: 总有一天,你们,法国、俄国、意大利、德国
日本是东亚的新兴强国。 • 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 •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巨大贡献,中国成为战后世界五强之一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 1941年 12月 9日)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 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
——蒋介石嘉奖电 日军哀称此役为“挖心战”,必须对华北作再认识。 二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 9月 2日,正式签署 投降书。 1945年 10月 25日,台湾光复。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 9月 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了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 1945年 9月 9日
日本力主推行“多变自主外交”政策,使美国对日本不得不强调伙伴关系 • (小结):美、欧、日相互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 美国的对欧、对日外交不得不更强调伙伴原则。 • 二、社会主义阵营 严重分裂 ——中苏关系的破裂 • 起因:斯大林去世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论争逐渐增多。 • 导火线: 1956年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在土地改革中,人民政府是如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 土地改革后,又是如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的。 参考答案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各地政府派出土改工作团,成立农民协会,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按人口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从而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入联邦德国的进程。 • D 1990年 10月 3日,德国最终实现统一。 苏联解体 • (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冲击了苏联体制中高度集权的弊端,却没有及时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苏共的领导地位与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不断受到地方势力的挑战 • (过程): • 1988年以后,一些 加盟共和国要求独立。 • 1991年 8月 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