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内容摘要:
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年),王安石任宰相,开始推行新法。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理财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青苗法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须重新“疏通均济”。 均输法 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 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 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圩田工程示意图(选自(清) 《 授时通考 》 ) 宋代围田工程示意图(选自宋 •秦九韶, 《 数书九章 》 卷 6) 木兰陂位于莆田市郊南门外约 4公里的木兰山下,是北宋期间修建的一座引、蓄、灌、排、挡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迄今仍在发挥效益,灌溉着莆田平原 1万多公顷的田地。 《 耕织图 》 中繁忙的收获场面 整顿军队与科举 王安石变法 ——整顿军队与科举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人才选拔 改革官制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 十户为一保。 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 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人军队作战。 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保马法 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骑兵强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在战争中显然 处于不利地位。 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将兵法 北宋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平时兵将分离、。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相关推荐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和砖画,反映出当时汉族和入迁的少数民族之间杂居、交流的情景。 放猎(魏晋墓壁砖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蒸馍、烙饼(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铜牛车 整顿吏治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 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 俸禄制度 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 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
气候恶劣,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 为了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洛阳的优势: 地处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 交通便利,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 南迁还可以为实现南北统一愿望提供可能。 影响 : 迁都保证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穿汉服 :孝文帝下令
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便于赋税和徭役的执行 B概况 : C性质: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A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② 改 “ 宗主督护制 ” 为 “ 三长制 ” ,加强基层行政管理 A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B影响 :p41 影响: P41 中后期 ① 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 A原因: :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 . :
( 1)内容 ( 2)影响 ① 节省了军费 ② 提高宋军的战斗力 辅助:科举选官 ( 1)内容 ① 改革科举制度 ② 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三、结果 失败原因: 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主要 三、结果 失败原因: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 局部调整 ,是社会 改良性质 的改革 选择题:
同点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彼得一世的改革实行重商主义。 商鞅变法使秦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俄国则没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彼得一世的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 相同点 都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 都 向先进民族或先进国家学习;都有移风易俗的内容;都秉公执法,打击保守势力。 不同点 孝文帝改革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彼得一世加重农民的负担。 忽必烈变法与彼得一世的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 相同点
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 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 ——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 一地做到了。 ” ——1861年 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材料一: 1861年后 30年间 ,俄国粮食立量增加了 三分之二 ,俄国欧洲部分耕地面积增加了 四分之一。 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 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