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中考文言文阅读(25)《隆中对》ppt复习课件内容摘要:

1、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十五、隆中对知识梳理第一部分 写诸葛亮的大志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 ;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州平,烈之子也。 1. 词语解释( 1)隆中 对 对:( 2)时人莫 之许 也 之:许:( 3)谓为 信然 信然:对话指代“自比管仲、乐毅”这件事承认、同意确实这样2. 句子翻译每自比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3. 句子朗读节奏( 1)琅邪诸葛亮 寓居 襄阳隆中( 2)惟 颍川徐庶与崔州平 谓为信然/(他)平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对他并不认可。 第二部分 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徽曰 2、:“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 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备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 词语解释( 1)备问 为 谁 为:( 2)备 器 之 器:( 3)此人可 就 见 就:( 4)不可屈 致 也 致:( 5)将军宜 枉 驾 顾 之 枉:顾:2. 句子翻译( 1)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是器重招致,引来委屈看望靠近 ,前去一般知识分子和庸俗之辈,怎么能认清当今政治形势,能认清政治形势的只有俊杰。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3、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 文章理解徐庶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写这段有什么作用。 这位先生,您应该去拜访他,不可委屈让他来,将军应当委屈自己的车马去看望他。 在徐庶看来,诸葛亮是非凡奇才,“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是“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写“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 隆中对答备由是诣( ,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奸臣窃命,孤不度( 量力,欲信( 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4、荆州北据汉沔( 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 所以资将军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 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备曰:“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1. 词语解释( 1)备由是 诣 亮 诣 :( 2) 凡 三往 凡:( 3)因 屏 人曰 屏:( 4)汉室 倾颓 倾颓:( 5)欲 信 大义于天下 信:( 6)遂 用猖蹶 用:猖 5、蹶:( 7)然志犹未 已 已:( 8) 挟 天子而令诸侯 挟:前去总共衰败通“伸”,伸张同“猖獗”,颠覆,失败隔开停止挟持,控制因,因而( 9)此 诚 不可与争锋 诚:( 10) 国 险而民 附 国:附:( 11)此可与 为 援而不可图也 为:( 12) 利尽 南海 利:尽:( 13)此 殆 天所以 资 将军也 殆:资:( 14)刘璋 暗弱 暗弱:地势差不多,大约归附全部取得物资作为愚昧懦弱资助,给予实在,确实( 15)民 殷 国富而不知 存恤 殷:存恤:( 16)将军既帝室之 胄 胄:( 17)保其 岩阻 岩阻:( 18) 抚和 戎越 抚:和:2. 句子翻译( 1)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6、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安抚和睦后代爱 惜殷实,富裕(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4)挟天子而令诸侯。 我不考虑我的品德不够,力量不足,只望向天下伸张大义。 然而雄心壮志一如往昔,您有什么好主意。 刘备因为这个原故到诸葛亮那里拜访了三次,才得以相见。 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 5)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 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地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他),贤能的人才都为他所用。 百姓富庶,国家财力雄厚,可是刘璋不知道珍惜,智谋才能人士,希望得到英明的君王。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3. 句子朗读节奏( 1)欲 7、信大义 于天下( 2)此 可与为援 而不可图也/ / /4. 文意理解( 1)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 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曹操:孙权:荆州、益州:戎越: 抚和夺取、占领(跨有)可以为援(结好)此诚不可与争锋( 2)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担当“成霸业,兴汉室”重任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 用文中原话回答 )( 3)刘备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写出“善”的内涵。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 【全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写诸葛亮能 8、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文意理解】1. 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方针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主要敌人和盟友是谁。 当时最主要的军事行动的依据是什么。 全文理解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主要敌人:曹操。 主要盟友:孙权。 依据:对刘备而言,曹操势力强大,不可争锋。 孙权根基深厚,占有地利人和,一时无法战胜,却是可以联合借助的力量。 除此之外,当时的天下,就剩下荆州和益州了。 这两地地理条件优越而统治者无能,是有地利而无人和;而刘备有人和却无地利,正可发挥人和,占有地利,“外观时变”,一旦时机成熟,则大事可成。 2. 9、刘备从司马徽口中已知孔明是奇才,却为什么不早用之。 原因有三:第一,在司马徽举荐之前,诸葛亮只是“自比管仲、乐毅”,而“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司马徽的举荐只是一面之词,还没有得到别人(如徐庶)的证实。 第三,当时诸葛亮才二十六七岁,还很年轻。 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军事上还没有建树,他的“奇才”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重用人才,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事,因此刘备不敢贸然用之。 3. 从哪几处细节可看出,诸葛亮有点高傲自负。 主要有三处:“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釐题演练1.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识 10、时务者 /在乎俊杰 B. 将军 /岂愿见之乎C. 备 /由是诣亮 D. 民殷 /国富而不知存恤【解析】 殷国富”是并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故正确朗读停顿划分是:民殷国富 /而不知存恤。 对下列标色的词语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 )A. 备由是 诣 亮(告诉)B. 此人可 就 见(靠近,前去)C. 欲 信 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D. 利 尽南海(物资)【解析】 ”在此处应译为“前去,到”。 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 )A. 此可与为援 而 不可图也B. 国险 而 民附C. 而 智术浅短D. 民殷国富 而 不知存恤【解析】 B 项的“而”表递进,可译为“并且”; A、C、 ”均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故选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 4分 )( 1)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 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信誉仁义,又四海闻名。 我得到诸葛亮,犹如鱼得到了水。 5. 文中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 2分 )示例: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刘备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