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博物院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举世罕见,体现了 2200 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地下文物宝库。 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秦皇陵公园 XX 帝陵博物院建设的迫切性 XX 帝陵经过长达 2200 余年自然与人为的侵蚀破坏,陵园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 XX 帝陵已经破败不堪。 解放后,经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多方努力,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仅在遗址核心区(陵园外城以内),就住有 3 个行政村、 15 个村民小组、1007 户村民、 6266 人和 24 个企事业单位。 根据多年来考古工作资料, XX 帝陵外城以内部 分建筑遗址埋藏较浅,有的仅距地表 30- 40 厘米左右;许多遗迹就分布在民宅、企事业单位院落之下。 遗址上修房建厂、农田耕作、凿井修渠、水利灌溉等生产、生活活动直接破坏了地下文物和地面建筑遗存,对文物遗址保护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陵园的历史环境和景观,影响了国家的声誉和形象,如不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势必将会对 XX帝陵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四、 项目研究依据 主要依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 5)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 6)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发[ 1997]13号) (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 20xx〗 60 号 ( 8) 《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1995 年 ( 9) 《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986 年 参考文献 A、 《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二届会议于 1962 年 12 月 11日在巴黎通过) B、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 1964 年 5 月在威尼斯通过) C、 《佛罗伦萨宪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于 1982年 12月 15日登记) D、 《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第九届会议于 1990年 10月在洛桑通过) E、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F、 《 XX 帝陵志》, 1997 年 G、 《 XX 帝陵园考古报告》, 1999 年 五、 项目概述 秦皇陵公园 XX 帝陵博物院性质 ( 1) 世界文化遗产 ( 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 国家遗址公园 项目建设原则 ( 1)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文物工作方针,以及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工作指导原则; ( 2) 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切实保护地上、地下文物; ( 3) 体现 XX 帝陵的整体历史格局与气势,淡化处理基础设施、保护设施,避免建设性破坏; ( 4) 体现 XX 帝陵兆域山、塬、陵、水、林一体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特征; ( 5) 妥善解决当地住民的生产和生活; ( 6) 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 秦皇陵公园 XX 帝陵博物院规模 ( 1) 用地规模 秦皇陵公园 XX帝陵博物院的规模依据文物遗址分布状况确定,考虑到文物遗址保护的迫切需要,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项目总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包括陵园外城以内 平方公里,以及外城四周外放 20 米范围)。 (附图 7:秦皇陵公园 XX 帝陵博物院规划范围示意图) ( 2) 主要功能内容 A、 文物遗址的保护、展示与示范; B、 文物遗址考古、研究的展示与示范; C、 大遗址历史、生态环境保护与示范; D、 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待参观游览。 ( 3) 主要建设项目 A. 征用土地、移民建镇 陵 园重要文物遗迹除外城垣以外范围为点式布局外,其余重要文物遗迹主要在外城垣以内 2平方公里的区域密集分布,占整个陵园面积 4%。 XX帝陵外城(外延 20 米)以内占地共计 亩,除去 1985 年以前国家已征用的 484亩土地外,此次拟一次保护性征地 亩。 在这个范围内,目前共有 3 个行政村, 15个村民小组, 24个企事业单位,总计 1007 户。 其中:农业户口 876 户,非农业户口 131户。 拟采取政府统征,移民建镇的方式,将上述住户和单位整体搬迁。 征用土地专门用于文物保护,实施文物保护项目,建立秦皇陵公园 XX 帝陵博物院。 B. 修建保护性围墙 全部征用 XX 帝陵园外城以内 2902 亩土地后,将沿征地范围周围修建保护性围墙,长 7000 延长米。 C. 道路及排水设施 XX 帝陵地处骊山山前洪积扇上,征用 XX帝陵外城以内土地后,遗址区地面有组织排水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 为了有利于地面地下文物保护,必须首先考虑地面排水和防洪,使其与陵园以外的排水防洪系统相衔接。 为此,需修建完整、系统的排水和防洪设施。 另外,还需建设连接各个遗址区的简易道路,便于保护文物和群众参观。 D. 绿化 鉴于陵垣范围内百分之八十 五为遗址,绿化种植要慎之又慎。 根据历史研究及考古资料,在不破坏文物遗址和陵园环境的前提下,加强绿化种植,加强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陵园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展示环境。 并可以采取植草木以象遗址的方式,运用草木的形态标示地上、地下遗址,显现陵园的整体格局、规模和内涵。 但要避免陵园环境园林化、现代化。 E. 石铠甲坑博物馆(含百戏俑坑)(暂命名) 位于 XX 帝陵内城以外东南角与外城之间,遗址保护展厅为地下及半地下建筑,建筑面积 19。皇陵博物院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