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大蚕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2、外侧黄褐色,内侧内方为橙黄色、外方为黑色。 后翅也有一眼斑,形状颜色和前翅相同,后翅臀角突出达 4带有红斑,末端卷折。 足胫节和跗节淡紫色,腹部淡黄色,基部有厚而长的黄色鳞毛。 12 卵为淡黄色,稍扁,椭圆形,直径约 2孵化时呈褐色。 13 幼虫1 龄幼虫:长约 2色,头较大,体具有细绒毛,身体黄黑相间,胸部和腹部末节为桔黄色。 龄幼虫:长约 2红色与黑色相间,头为黑褐色,毛瘤上着生刚毛和褐色短刺。 背上纵向有 4 列刺突,具有 4 根长体毛和 3 根短体毛。 3 龄幼虫:长约 体通绿,毛瘤为桔黄色,毛瘤上着生刚毛和褐色短刺。 前胸背板上有 4 个刺突,上黄下黑。 4 龄幼虫:长 4体通体绿,毛瘤为桔黄色或桔红 3、色,基部为黑色。 腹部毛瘤上有 15根刚毛和 l 根长黑毛。 毛瘤覆生细长毛。 胸部毛瘤上有 78 根短刚毛及 1 根长刚毛。 腹部第 8 节背部中央凸出一毛瘤,上密生 38 根短刚毛或无刚毛。 体节近六角形,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缘具紫褐色斑,周围呈黄色,三者呈放射状。 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有黑横带。 5 龄幼虫:长 5右,体浓绿色,体毛变硬。 体节呈六角形,中胸、后胸毛瘤呈明显亮黄色,其基部黑色更加明显。 毛瘤上着生 8 根左右短刚毛和 l 根长黑毛。 腹节上的毛瘤呈桔黄色或淡红色,上着生 15 根刚毛及 1 根长黑毛,基部黑色明显。 臀板与臀足呈放射三星状,颜色为黑色,周围桔黄色。 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 2生 4、活习性及生活史21 生活习性211 成虫。 昼伏夜出,晚上羽化,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活动,晚上21:0023:00 最活跃,虫体虽然大,但飞翔力强。 羽化当晚交尾,第 2 天产卵,卵一般被产在叶背或枝干上,有时雌蛾跌落树下,也把卵产在土块或草上。 一头成虫有多处产卵的现象,常数粒或偶见数十粒产在一起,成堆或排开,卵的孵化率高,但时间不整齐,最长可能相差 7d 以上,每雌虫可产卵 200300 粒。 成虫寿命为 712d。 212 幼虫。 初孵幼虫群集取食,2、3 龄后分散,取食时先把 l 叶吃完再为害邻叶,残留叶柄。 幼虫行动迟缓,食量大,在幼年期每头幼虫可食 100 多片叶子。 幼虫老熟后于枝上贴叶吐丝结茧 6、由于发育进度不整齐,到 8 月中旬仍有第 l 代蛹羽化并产卵,但 7 月下旬后未见卵孵化。 幼虫食害树叶,严重时将树叶吃光,影响林木生长和开花结实,导致产量下降或无收。 3防治方法31 物理防治冬季清除落叶、杂草,并摘除树上虫茧,集中处理。 在成虫盛期利用黑光灯诱蛾灭杀。 一般情况下此虫不需单独防治,结合其他害虫,使用药剂兼治即可。 在田间管理时注意观察,采取人工捕捉幼虫。 在成虫产卵盛期人工摘卵。 32 化学防治在大发生年份掌握在幼虫 3 龄前(幼虫未分散前)喷药防治:一般用 10氯氰菊酯 2000 倍液、氰菊酯 3000 倍液、40乙酰甲胺磷1000 倍液、90晶体敌百虫 800 倍液、80敌敌畏乳油 1500 倍液、20速灭杀丁 5(液等常规农药,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是在果树上施药,要注意农药残留问题)。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