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佛理禅趣2内容摘要:

,它自称是“ 教外别传 ”。 • 其经典便是 《 坛经 》。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 禅宗的思想 佛性本有 无住生心 顿悟法门 二、 《 坛经 》 的基本义理 • “无念 ” 中以 “ 诸法无我 ” 最为重要,因为这是人生得以解脱的最重要的法门。 • 世界上的那些芸芸众生因为不懂 “ 无我 ” 原理,执著地在 “ 我 ” 字上下功夫,所以这样一来,名利、宠辱、贫富、得失,便就无不成为绳索缰锁,把个自我捆缚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灵性。 三、 《 坛经 》 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 从 《 坛经 》 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看,禅宗在摆脱外来宗教束缚同时,还与中国传统思想结成联盟。 • 禅宗的佛性论不仅与儒家的忠教论接近,而且还竭力与庄子的虚静思想,玄学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浪、蔑视礼法的风尚相调和,它体现的是独特的民族性格。 《 百喻经 》 或称 《 百句譬喻经 》 ,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 本书译者为南朝齐(公元 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 汉译改名 《 百句譬喻经 》 ,简称 《 百喻经 》。 列入汉文大藏经。 此经是一部用寓言以申教诫的经,在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 每篇都由喻和法两部分合成。 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具有犀利的讽刺性,此经先说笑话后讲佛法,笑话中包含佛法,此经既富有情趣,又蕴含哲理,朴实生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启人智慧,既是一部经,也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的佛教文学作品。 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 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 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 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浅尝辄止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 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寓意: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