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与茶道基础知识内容摘要:

茶艺与茶道基础知识 茶艺与茶道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茶道的基本含义什么是茶艺中国传统文化 儒、佛、道儒教:伦理的教育基础经典: 弟子规 道教:智慧的教育佛教:因果的教育日本茶道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 “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 “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 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作为茶文化核心内容的 茶道 ,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 的治世机缘,倚于 佛家 的淡泊出世的节操,洋溢着 道家 羽化升天的烂漫思想;因此,茶文化和儒家、佛家和道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茶文化与儒、道、佛的境界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文化活动的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唐末刘贞亮概括了饮茶十德,即: “ 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 中国人 “ 以茶利礼仁 ” 、 “ 以茶表敬意 ” 、 “ 以茶可行道 ” 、 “ 以茶可雅志 ” ,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中国的茶文化能成为一种极其广泛和普遍的社会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与它能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很大关系,如 宫廷的茶宴 、 士大夫的茶会 、 市民层的茶饮 、 乡间的茶俗 ,还有僧侣的 茶禅 、隐逸者的 茶趣。 前四个层次都和儒教茶文化及其思想有极大关系,它们基本上是以儒教观念为指导的,所以说 儒教茶文化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毫不过分的。 然而这一核心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那就是 儒教的人格思想。 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 纯洁平和。 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 中庸之道 及 廉耻中和 的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 平和 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得到讲求 和谐 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 "其性精清,其味淡沽,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 "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 可见,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 得志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小结: 茶道以 “ 和 ” 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通过饮茶,营造一个强化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简直是一种绝妙的想法,然而它却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 儒家是 入世 的,然而又是以一种 平和 、 儒雅 、 谦恭 的形象入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 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1. 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 南天竺僧达摩,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来中国。 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便到北方传播禅学,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 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 “直指心性,见性成佛,不立文字”。 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 二、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正是僧人长时禅定的“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有时不免使人产生昏沉现象,而颇具 提神益思,驱困解乏,生津止渴 等效用的茶叶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禅定领域。 茶之为药的性味功能见诸李时珍 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籍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中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此种药性与药效,正与禅定之 澄心静虑,专一不乱 的要求契合,因此 禅定与饮茶 ,在历史的发展演进中,走在了一起。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 晋书 ·艺术传 :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 “ 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一二升而已 ” ,说明 至迟迄于 东晋 ,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禅一味的两层含义 :一是指 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 苦 ” 、“ 静 ” 、 “ 凡 ” 、 “ 放 ” 均有相通之处。 禅宗将饮茶一事,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称 “ 茶禅一味 ”。 “茶禅一味 ” 的真义,即原本佛法平常,尽在日常茶饭间 , “ 茶禅一味 ” 之茶乃即禅即茶,即茶即禅,以茶喻禅时茶禅不二,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时,物禅不二。 所谓 “ 闻声见色,无非是禅 ” , “ 低首举足,皆成佛道 ”。 又说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 ” ,佛色,佛声者,禅也。 禅师借茶说禅的公案故事: 五灯会元 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 ,客人说: “ 师父,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 ” 南隐说: “ 你就象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反映了禅去执、空灵的境界。 三、茶文化与道教 明代优秀茶学家朱权( 1378 1448),在他的 茶谱 中明确指出: 茶是契合自然之物,“ 天地生物,各遂其理 ”。 茶是养生的媒介。 他认为,饮茶主要是为了 “ 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 这两条,都是道家茶文化的主要思想。 道家修炼,主张内省,崇尚自然,清心寡欲。 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理念,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道家使人们相信在饮茶中可以得到充分感受。 第二节 茶道的基本含义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个词语,例如 封氏闻见录 中载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 唐代刘贞亮在 茶十德 中也明确指出 :"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等等。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和、敬、清、寂”。 中国茶道的四谛为“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一、日本学者对茶道的解释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 茶道的美学 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 吃茶 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 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 文化 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 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 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 ),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道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 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他还认为, “ 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二、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吴觉农先生认为 : 茶道是 “ 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 庄晚芳先生认为: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廉 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 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 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 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陈香白先生认为: 中国茶道包含 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 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道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 七艺一心 ”。 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 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 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 ”( 台湾茶文化论 43页“探求茶艺的根本精神”,台湾碧山出版公司出版。 )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 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更早一点,在 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 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 其具体解释如下:美 “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 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 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 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 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 健 “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 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 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 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 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 “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 “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 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 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蔡荣章 现代茶艺 200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 1989年 7版)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 (周渝: 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 , 农业考古 1999年 2期) 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 “ 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 有的 “ 浮光耀金 ” 有的 “ 静影沉壁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