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内容摘要:

Vst —— 总送风量,即系统中所有房间送风量之和, m3/h; j8w %o M p X——未修正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 p)K m/c0X ]6S Von —— 系统中所有房间的新风量之和, m3/h;。 `6F,w 3_。 V N Z——新风比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比,; Voc —— 需求最大的房间的 新风量, m3/h; Vsc —— 需求最大的房间的送风量, m3/h。 )V :y Q /@ 空调区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空调系统,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即根据室内 CO2 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使 CO2 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 空调与通风系统应设计成能充分利用新风为冷源对空调区进行预冷运行,且当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调区 进行预热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 [ V [ 公共建筑内存在需要常年供冷的内部区域时,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mp。 x W M$N d D,y 1 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建筑物空气调节内、外区;。 s4y!p u m ^ P7o v { 2 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系统或末端装置;并应避免冬季室内冷、热风的混合损失; ` C 3 对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有条件时宜采用水环热泵等能够回收余热的空气调节系统; )_7_ G u I O 4 当建筑物内区采用全空气系统时,冬季和过渡季应最大限度地采用新风作冷源,冬季不应使用制冷机供应冷水。 采用风机盘管加集中新风系统,宜具备可在各季节采用不同新风量的条件。 公共建筑的通风,应符合以下节能原则: I { L,x R ]amp。 Q d(C W 1 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排除室内的余热、散湿量及其它污染物; 2 体育馆比赛大厅等人员密集的高大空间,应具备全面使用自然通风的条件; 3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的通风换气要求时,应设置机械进风系 统、机械排风系统或机械进排风系统; 4 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应优先采用局部排风,必要时辅以全面排风。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空调系统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 1 排风量大于等于 3000m3/h 的直流式空调系统; 2 设计排风量大于等于 6000m3/h 且新风比大于 30%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1A w H _3s T 3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全楼设计最小新风量大于等于 20200m3/h 时,且设置热回收装置的新风量比例应大于等 于 40%; 注: 1 用于设备机房等部位冬季加热的直流送风系统,当室内设计温度小于等于 5℃ 时,可不设热回收装置。 2 有害物质浓度较大的排风(例如厨房油烟、吸烟室排风等),可不设热回收装置。 有人员长期停留,且不能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房间,宜在各空调区(房间)分别安装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 l s )J jYamp。 ~ v 排风热回收装置 应符合以下选用原则: M39。 k?3s _ Q9W { 1 冬季也需要除湿的空调系统,应采用显热回收装置; 2 根据卫生要求新风与排风不应直接接触的系统,应采用显热回收装置; 3 其余热回收系统,宜采用全热回收装置; qW t m w %C z j4i 4 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 60%; 5 宜跨越热回收装置设置旁通风管。 R j i ^ 3O Z/X 空调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 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 1 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 5m 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 5 ℃ ; [,h 2 送风高度大于 5m 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 10 ℃ ; 3 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不受上述限制。 输送已经过冷、热处理的空气的空调与通风管道,应密封良好,绝热措施得当且不宜采用土建风道。 U/`amp。 u B N 5n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 C E ~ V Z3c+ U p I 1 空调冷水系统的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 5℃ ,空调热水系统的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 10℃。 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大空调水系统的水供、回水温差; 6TK F Z \ g ee 2 如空调冷水系统的供、回水设计温差等于 5℃ 时的冷水循环泵扬程大于 30 米水柱 ,则宜采用大于 5℃ 的供、回水设计温差。 采用大于 5℃ 的空调冷水系统的供、回水设计温差时应论证设备的适应性; vn)y R+ D M 3 冰蓄冷空调及区域供冷水系统的供、回水设计温差宜为 8℃ ~ 10℃ ; /\ G,q } E h4a 4 水系 统规模较小、各环路水阻力相差不大且系统运行时段负荷变化较小时,宜采用一次泵系统。 在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包括设备的适应性、控制系统方案、节能潜力等)一次泵可采用变速变流量的运行调节方式; 5 水系统规模较大、各环路水阻力相差悬殊且系统运行时段负荷变化较大时,宜采用二次泵系统。 二次泵应采用变速变流量的运行调节方式; 6 两管制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冷水循环泵和热水循环泵宜分别设置。 7 空调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应优先采用高位膨 胀水箱方式。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空调冷却水循环泵宜采用变速变流量的运行调节方式 ,但应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包括设备的适应性、控制系统方案、节能潜力等)。 建筑内空调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 Ws)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宜大于表 中的数值。 Ws= P/(3600ηt) 式中: Ws单位风量的功 耗, W/(m3h1); 5X C7B A } m Famp。 @ Z A P风机全压值, Pa; ηt包含风机、电机及传动效率在内的总效率, %。 L6p9r。 U$c(Ya bP l B/{3w 0t G 表 风机的最大单位风量耗功率( Ws) [W/(m3h1)] 系统型式 办公建筑 商业、旅馆建筑 初效过滤 初、中效过滤 初效过滤 初、中效过滤 1gh ? [ D s ?8AL 两管制定风量系统 四管制定风量系统 a39。 W G j bq)S+ K r 两管制变风量系统 四管制变风量系统 + _ B ? g2o RR f$r K 普通机械通风系统 @r K p。 WH H V9\9E ] C+ P 注: 1 普通机械通风系统中不包括厨房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系统。 2s8H :F @ X39。 `k 2 用热回收装置时 , Ws 数值可以根据热回收装置的阻力特性增加。 3 当空调机组内采用湿膜加湿方法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以再增加 [W/(m3h1)]。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耗电输热比( ER)不应大于表 中的数值。 表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耗电输热比( ER) 管道类型 ER 空调冷水管道 两管制热水管道 四管制热水管道 注:两管制热水管道系统中的输送能效比值,不适用于采用直燃式冷热水机组作为热源的空调热水系统。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实际输送能效比( ER)应按下式计算: ,ws V a0T n%L F ER= H/(ΔTη) z5g,r @ {7` g 式中: H―― 水泵设计扬程, m;。 ^。 e G 0E f t5uO ΔT―― 供回水温差, ℃ ; η―― 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 %。 注: 1 区域冷热水系统或环路总长度过长的水系统,输送能效比( ER)的限值可参照执行。 2 循环水泵的扬程,应包括二次泵系统中的一级泵和二级泵。 当多台二级泵各自的扬程。 和效率不同时,可按照流量的加权平均值计算。 u3w j%U M@39。 p}9N V I 3 循环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 η,应按照实际选用水泵样本提供的设计工况点的总效率确定。 应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确定合理的采暖和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并确保水泵工作点在高效区。 Y J j*p D x r 冷源与热源 B,v n6Q T 空气调节与采暖的冷、热源宜集中设置 ,并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我市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按下列原则通 过综合论证确定: 1 具有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考虑作为采暖或空气调节的热源; 2 在有热电厂的区域,宜考虑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热供冷技术; o K w ] ~c 3 天然气供应有保障的区域,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燃气空调;条件允许时可考虑采用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技术; h)x!Z Ei B9` 4 有可供利用的天然水资源或地热源时,宜考虑采用地(水)源热泵供冷供热 ,但应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特别是对 天然水资源的保护)。 除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否则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调的热源: w z s i ? ]amp。 ~ (H 1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2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来源,且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3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在用电高峰和平峰时段不启用的建筑; s g SX3p C Y q O Vamp。 d 4 采用天然能源发电且电力充足的 建筑; 9l W7T:g | 5 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 1n E:Q Ern39。 G 4C 6 夜间供热或空调系统不运行的建筑中需要维持值班温度的个别房间。 o(Fh w + `7] H Y Y 以地热水为热源时应结合热泵技术进行梯级利用。 当存在地热尾水资源时 ,应优先考虑采用热泵技术将其作为热源。 实施峰谷电费的建筑 ,宜利用消防水池设计水蓄冷系统 ,并应符合以下原则: 1 采用电制冷冷水机组时 ,应根据消 防水池的蓄冷量 ,全天冷负荷 ,以及分时电价确定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 m!LD。 E1{ r 2 采用直燃式吸收式冷水机组时,如冷负荷大于热负荷,则可采用以热负荷确定直燃式吸收式冷水机组容量 ,以电制冷冷水机组为辅的双冷源形式。 r K J R5k9n2m @ i 3 采用双冷源形式时,电制冷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应能满足在低谷电时段将消防水池内的水温降低至设计温度 . 吸收式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应根据消防水池的蓄冷量 ,全天的负荷以及冬季耗热量来确定。 vU R!f ]/s+ c Ah Zamp。 I 4 蓄冷放冷过程应采用闭式系 统,水池温度宜为 5~ 12℃。 .对系统放冷水温为 9~ 14℃。 I W$X5}8I 5 蓄冷水池应设有可靠的布水装置 ,以降低斜温层高度。 .8d A!_$[6A(R T9U:Ju 水池应采用内保温 ,保温层外设防水,传热系数< (m2K)。 酒店 ,餐饮 ,医院 ,洗浴等生活热水耗量较大的场所 ,在经济技术合理时,宜采用风冷冷凝器热回收型冷水机组 ,对生活水进行预热。 V j K @ W 燃油燃气及燃煤锅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的最低热效率 (以燃料的低位热值计 ),不应低于表 中规定的数值: 表 锅炉热效率 锅炉类型 热效率 %7f F Pamp。 [ q hj9} Q6t(] 燃煤( Ⅱ 类烟煤)蒸汽、热水锅炉 78 燃油、燃气蒸汽、热水锅炉 89 j m+ I7BYamp。 Q 2 应合理确定 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其原则是:在低于设计用热负荷条件下,单台锅炉的负荷率,燃煤锅炉不应低于 50%,燃油、燃气锅炉不应低于 30%; 3 应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多种余热; i H A Xa5| m6| A A 4 燃气锅炉应充分利用烟气的冷凝热,采用冷凝热回收装置或冷凝式炉型,并宜选用配置比例调节燃烧机的炉型。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应采用卸载灵活、可靠,满负荷制冷性能系数( COP)及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IPLV)较高的机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 COP)不应低于表 规定的数值; K j 表 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X g O ` U%` 类型 额定制冷量 (CC) kW 性能系数( COP) W/W 水冷 活塞式 /涡旋式 < 528528~116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