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查治玉米小斑病内容摘要:

2、病病斑型。 (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 二、传播流行条件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 一般夏玉米 23 叶期即可出现病斑,56 叶时病斑密集,叶片枯焦,而且病害的潜育期短,生长季节再侵染次数多,危害重,玉米收获后随病残体再行越冬。 病菌发生的气候条件关键是温湿度。 在具备了一定的菌源和感病品种基础上,病害发生程度决定于温湿度。 对于小斑病,如 78 月份的温度较长一段时间内稳定在 25以上,又遇多雨多露则发病重。 另外玉米连作病重,靠近村庄病重,秸秆还田的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大,而且叶斑病发病范围广,发病期集中,所以一旦流行,采用局部小的措施防治较为困难。 因此,应侧重大范围的预防为主的措施。 病初期,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 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摘除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隔 710 天再去除 35 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 但必须大面积进行,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明显。 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低土壤湿度,改善田间环境条件。 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病初期喷洒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25%苯菌灵乳油 800 倍液、或 10%世高水分散粒剂 250030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间隔 710 天 1 次,连防 23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