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温热害的成因及发生特点内容摘要:

稻在含苞、抽穗期对温度极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 10 天),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日平均温度 30以上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孕穗期如遇 35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以上高温就会产生热害,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绝收。 由于杂交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主导种植作物,种植规模大,品种多,高温热害的发生有如下特点:受灾面积大 2003 年,安徽来安县 50 多万亩水稻中就有 40 多万亩受灾,绝收面积达 5 万亩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亿元;2006 年仅滁州、合肥、六安、巢湖等 4 市受高温热害面积就达 200 万亩左右,其中严重受灾达 50 万亩。 品种、组合间有差异由于水稻各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其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因此高温热害对各品种的危害程度是有差异的。 一般情况下,粳稻或含有粳稻基因的亲本组合高温热害较籼稻危害重;杂交稻高温热害较常规稻危害重;不含有耐热基因的品种较含有耐热基因的品种危害重。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