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传统武术内容摘要:

看传统武术 看传统武术编者:王涛,龚建新 当我们扼腕传统文化正在流失的时候,可喜的是我们也逐渐进入了一个传统文化复苏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武术。 重新审视处于开放时代的传统武术。 在痴迷感叹于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时候,在醉心于传统武术散发的文化芬芳的时候,人们也看到了在岁月和历史的演进中、在社会和人群的更迭中。 传统武术沾染一身尘埃。 步履维艰。 传统武术历史悠久,随之却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源流之争;传统武术内涵丰厚。 随之却带来了过于庞杂泛滥的支系流派;传统武术技法精妙。 随之却带来了远离人群的玄秘莫测;传统武术独特的师徒相传,随之却带来了缺乏科学教育方式的后继乏人剅剅传统武术要想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直面问题。 只有面对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武术,只有掸掉厚重的灰尘。 才能体态轻盈。 轻松向前。 编者门惠丰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对于传统武术。 我们不应该批判门派,批判的应该是宗派。 武术界的宗派思想是相当严重的。 影响了武术的发展。 所谓传统武术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现在一些新创的武术,过一段时间,就会被看作是传统的。 传统武术是传承有序的,坚守门户。 师傅传徒弟,一般不轻易传授,这不一定是保守,而是具有两重性。 首先,为了保持自己的风格,体系,为了发展,传统武术的老师不轻易传授,正是如此,传统武术才坚守了门户,一代一代不走样地传承下去,成为被人们公认的流派。 其次,由于坚守门户,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宗派,这又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对于传统武术,我们不应该批判门派,批判的应该是宗派。 所谓宗派,就是自己的好,唯我独尊,排斥其他优秀的东西,不吸收别人的优点;把自己的门派神秘化,不轻易传给别人。 武术界的宗派思想是相当严重的,影响了武术的发展。 传统武术的发展应该百花齐放。 没有门派就没有百花齐放。 武术的特点越突出,生命力就越强。 武术可以有门派,但是,不能有门派之见。 除了宗派思想外,名利思想也影响了武术的继承发展。 由于名利思想作怪,武术界有些人就互相贬低,不团结。 我认为,传统武术要发展,首先必须提高文化素质。 武术是人体科学,需要比较高的文化水平。 传统武术理论也需要上升到科学的高度。 其次,要百花齐放,开拓创新。 第三是破除门户之见,摒弃宗派观念,加强团结,共同维护传统武术。 马文国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副主任今天的传统武术缺乏不同门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很多人热衷于技术或者理念上的“标新立异”和“开宗立派”。 传统武术流派的正宗传人应该对本流派的继承和弘扬是有贡献的。 开拓本流派的理论和技术。 而不是抱着“正宗”的帽子傲视天下。 更有甚者为了某种利益滥发“正宗”的帽子。 这对传统武术的损害是巨大的。 也是长期的。 我们今天练习传统武术。 侧重的往往是套路的演练,而对本流派的功法训练和劲力训练却忽视了。 我个人对传统武术是怀有深厚感情的,但更倾向于用“流派武术”这一称谓。 因为今天的传统武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竞技武术的影响,出现了太多的“长拳化”痕迹。 一些本来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注重攻防和劲力的武术流派也开始注重“手型” 、 “步型”和姿势的规范舒展,淡化了其中的劲力。 举个明显的例子,翻子拳和劈挂拳的练习要求是“含胸拔背” “拧腰切胯” ,步型多以“骑龙步” “拖拉步”为主,但现在大家对翻子拳和劈挂拳中的“挺胸”和“弓步” 、 “虚步”习以为常,动辄以“不合规则”或“不合规范”相约束,这样使传统武术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长拳化”的传统武术,不伦不类。 我们今天练习传统武术,侧重的往往是套路的演练,而对本流派的功法训练和劲力训练却忽视了。 传统武术的精义在于“体用兼备” ,如果单纯地把传统武术也按照现代竞技武术的分类割裂为套路和散打,就完全背离了传统武术的理念,也容易使传统武术走向歧途。 今天的传统武术缺乏不同门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很多人热衷于技术或者理念上的“标新立异”和“开宗立派”。 繁多的流派对于传统武术而言自然有好处,但会削弱其自身的分量。 传统武术不是封闭和保守,而是开放和吸收。 近代以来,无论是孙禄堂、马凤图、王芗斋,还是李小龙,都是在兼资文武的基础上,饱读武学典籍,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吸收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在武学上取得令后世敬仰的成就。 今天的一些流派,却固步自封,认为自己的拳派无所不包,对其他拳种的好东西视而不见甚至有抵触情绪,从而限制了拳种本身的发展。 传统武术是文化的载体,不是尘封的古董。 传统武术流派并非“越久越好” ,大多数中国武术流派起源于明清时期,有些甚至是晚清的产物,我们不能盲目地夸大传统武术流派的历史传承,也不能因一些流派形成于清末民初而怀疑或者否定其在武林的价值和地位。 建国初期,传统武术曾出现过一阵让人心潮澎湃的时光,造就了一批以传统武术而闻名的优秀运动员,他们在演练上除了具有竞技武术造型优美、节奏明显等特点,还具有浓郁的传统流派风格,成为那个时代传统武术的代表人物,例如于海的螳螂拳、高西安的翻子拳,张小燕的蛇拳五六十年代,一些技艺超群、德高望众的老前辈从田间地头走进专业队,向生龙活虎的运动员传授他们的绝技,甚至出现运动员到民间拜师,寻访民间武术。 有学者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竞技与传统融合最为完美的时期” ,当代的很多武术人对此怀念不已。 我常给学生讲,外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武术,真正的原因是通过武术感悟中国的文化,而不是要用武术来简单地健身或者格斗,在人们追求文化意义上的“原汁原味”之时,传统武术的文化个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武术由于其自身的历史传承和渊源等因素,人们往往热衷于寻找、追捧那些“正宗传人” ,寻根求祖,这未尝不可,但也时常出现一些流派为了争得正宗地位而口水不断,甚至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语。 传统武术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变,正本溯源乃至澄清一些历史之误是十分必要的,但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没有必要去为了维护或者树立自己的正宗地位而去贬低别人。 我们也许应该痛心地看到,当我们沉醉于争论正宗嫡传的时候。 一些身怀绝技的前辈可能会带着遗憾离开,所以,传统武术当务之急是继承与抢救,而非陷入旷日持久的争执。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可能偏颇,传统武术流派的正宗传人应该对本流派的继承和弘扬是有贡献的,开拓本流派的理论和技术,而不是抱着“正宗”的帽子傲视天下,更有甚者为了某种利益滥发“正宗”的帽子,这对传统武术的损害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应该引起注意。 看传统武术作者:王涛,龚建新 分类:武艺述真 发表评论马明达暨南大学二历史系教授传统武术派系太多,使得传统武术这个概念庞杂而支离破碎。 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地表达传统武术的概念。 当前,传统武术已经非传统化得厉害了。 这种现状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传统武术受竞技武术的影响很严重,我一直不认同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划分,武术就是武术,竞技武术应该叫做新编武术更为恰当。 传统武术受市场,商业取向的影响也很严重,人们不再遵从传统武术的规格、传统武术的理念,很多人任意添油加醋、增加它的神秘感,制造出一些玄虚的说法,传统武术似乎需要依靠神秘主义和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来发展,这完全偏离了原本的发展规律和道路,使传统武术不能科学发展。 第二,传统武术派系太多,使得传统武术这个概念庞杂而支离破碎,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地表达传统武术的概念。 所以传统武术要想发展,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传统武术,人们得树立起传统武术最基本的认知理念以及界定原则。 现在各式各样的传统武术大会、大赛上随便打一套拳就冠上传统武术的名,这当然是不对的。 王岗苏州大学武术系主任要构建中国传统武术的生态保护区。 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级体育学院中的武术专业,指定为传统武术的生态保护区。 武术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再也不能被西方体育的“魔咒”所控制。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能否构建一个真正甄别“传统武术”与“非传统武术”的评价体系。 我们不能限制传统武术的创新。 也不能只呵护 129 种拳种。 就传统武术发展的策略,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建立一种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这个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传统武术的认识态度和高度。 应该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共识,离开传统武术的中国武术发展是没有根基的,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武术的“祛民族化弃传统化”。 只有这样,传统武术的发展才可能重新回到中国武术发展的主流平台。 使现在所进行的“保护” “抢救”的成果,有可能持续地获得效率并发挥作用。 反之,中国传统武术只能走进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记忆。 这是传统武术能不能复活的关键所在。 让武术的西方体育化的发展速度放慢,或者做一次调头式的回归尝试,也许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就会走进属于自己的正统天地。 其次,我认为要构建中国传统武术的生态保护区。 关于保护区的选择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级体育学院中的武术专业,指定为传统武术的生态保护区。 明确规定保护区的责任和义务,指令性要求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开设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的教学科研工作。 使这些保护区内的成员、教师、学生,成为真正的传统武术的携带者。 并以他们为“母鸡” ,开始传统武术的生蛋、孵化工作。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法,留住传统武术,学到传统武术。 武术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再也不能被西方体育的“魔咒”所控制。 只有这样,武术专业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才可真正体现出它的存在价值,才可凸显该专业的民族性。 第三,我认为要发展传统武术,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能否构建一个真正甄别“传统武术”与“非传统武术”的评价体系。 因为,今天的中国传统武术在体育武术、现代武术的大环境中的异化和蜕变已经非常严重,传统武术的真假问题、门派问题、正宗问题等争执时有发生。 同时,在传统武术的技术承载者之中,长期存在着一些陋习,如:门户之见、自以为是、偷梁换柱、狐假虎威等。 所以,应该有一个评价体系用来激励他们,同时来约束他们,进而形成正统的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扬之路。 构建这样一个体系,还有利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创新发展。 因为,生存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基于此,我们不能限制传统武术的创新,也不能只呵护 129 种拳种。 对于传统武术的创新,我们也需要一个评价标准和体系来甄别。 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有一个标准,并且这个标准应该是民族的,是文化的,是道德的,同时它应该是来自传统的,是延续传统的。 唯其如此,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命力才会得到延续。 此外,传统武术的当代化问题、时尚化问题,我们也应该考虑。 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但一定要树立一个鲜明的立场,那就是传统武术的当代化、时尚化,不是体育化和简单化。 所以,传统武术的当代化、时尚化发展,核心应该是留住文化,留住思想和精神。 因为,从文化意义上讲,传统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家园。 王霞光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无休无止的内耗,严重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 武术是一家,不能相互掐。 武术要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其中,割掉种种陋习尤为关键。 我以为,摈弃门户之见、抛却门派之争,乃是促进武术发展的基本要义。 此话怎讲?众所周知,武术素以门户之多而令人眼花缭乱,但门派之争又历来让人头疼不已。 无休无止的内耗,严重阻碍了武术的健康发展。 别的不说,100 多个武术的拳种可谓博大精深,但孰优孰劣?仁智各见。 以旁观者是如此,但以当局者则不以为然,自己的东西好,别人的就未必。 于是,门户之见愈演愈烈,门派之争几近白热化。 此种窘境,古已有之,现时亦不例外。 彼此相薄,两败俱伤,但仍互不宽容、忍让,直落得形同陌路,天各一方。 长此以往,我中华武术怎能有长足发展?当今世界,讲求和谐。 武术,本是同宗同源,只是技法有别,流派不同,求同存异才是上策。 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唯其如此,中华武术才能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勃发生机。 武术不是打打杀杀,武术是中华文化瑰宝。 既在文化的范畴,就当有文化的兼容或包容特性。 我们应当认识到,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或技击,竞赛的方式,更是文化的符号,而追根溯源,丰富多彩的各种流派和技法无不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在武术界,人们要真正摈弃门户之见,抛却门派之争,就必须提高文化素养,学会尊重和包容。 在武术的大舞台上,公平竞争十分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