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本情况 1、项目来源:1983 年原国家经委下达项目。 2、鉴定;1989 年农业部组织鉴定。 二、主要内容及技术经济指标 l、深耕、深沟、浅种与三湿下种:旱地蔗区土层浅、犁底层浅、雨水下渗少、径流大、土壤干旱,影响甘蔗的下种出苗。 所以,推广了套犁深耕、深松、深沟、浅种。 即在深耕或深松的基础上开沟15回一些松土,下种后薄覆土(以植沟埂表面距植沟底 5宜)。 据广东遂溪县调查,深沟浅种出苗率达 745比对照高 2021,甘蔗亩产达 537 吨,比对照增产 2232。 为了多积蓄雨水,确保甘蔗发芽,有条件的地方除了深耕或深松外,还必须深沟、深种板土栽培。 即在秋季雨水结束前,实行深耕细耙 2、,切断犁底层毛细管,减少蒸发,冬季或初春趁表面土壤潮湿时,抢墒下种。 采用这种方法,常规下种 4000 个双芽苗,一般每亩有效茎可达 5000 株。 则比常规种植提高 1000 株以上。 由于地旱、种干是影响蔗芽萌发、造成旱地蔗发芽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采用三湿下种,提高发芽率。 其做法是先用清水或粪水淋湿植蔗沟,然后将种苗进行浸种消毒,吸足水分立即下种,而覆以粪水与磷肥拌匀的牛栏粪或土杂肥,这件可以把发芽率从原来的 3040,提高到 50高的达 70以上。 2、选用和推广抗旱耐瘠良种:根据旱地蔗区的特点,选用耐旱、粗生、前期生长快、分蘖力强,丰产等特点的品种。 例如桂糖 11、粤糖 63237、川 3、蔗 10 号等,这些良种增产增糖显著,一般比台糖 134 增产 10以上,糖份提高 1以上。 3、合理密植,协调群体结构:旱地蔗水肥条件差,个体发育弱,萌发率低,分蘖迟而少,分蘖成茎率不到 10%。 因此旱地甘蔗栽培主要依靠母茎苗成茎。 通过合理密植,既保证群体数量,又使个体协调发展,以相对较多的有效茎使单位面积发挥最大的增产潜力。 目前一般行距在 80100下种 7000芽亩有效茎达 5000。 4、调整施肥比例,改进施肥方法:旱地蔗区土壤肥力差,一般有机质含量都在 20以下,缺氮、少磷贫钾。 所以一般每亩增施 20土杂肥作基肥,利用苗期行间空隙大,光照充足,间种豆科绿肥返田。 改偏施氮肥为增磷补钾, 4、确定甘蔗配方施肥比例,同时改底肥表施为深施,追肥撒施为穴施或沟施或培土结合分层施,以及适施壮尾肥。 通过以上一系列技术改进,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10左右。 5、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旱地蔗区自然条件差异大,有的地区早春低湿阴雨,有的地方冬春干旱,对甘蔗萌芽不利。 地膜覆盖栽培能增温保墒,促进甘蔗的早生快发。 同时也使甘蔗苗全苗壮,有效茎数增多,提高产量和糖份。 6、因地制宜,改变植期,避免不利气候对甘蔗出苗的影响,同时延长甘蔗生长期。 7选用新型农药,防治病虫害:旱地蔗区霜期短,蔗螟、蔗龟、蓟马、棉蚜虫等病虫危害重,影响产量的提高,可以利用呋喃丹、辛硫磷等新农药进行防治。 据测试,每亩施 3呋喃丹 4 公斤 5、,减少苗期枯心率 1297、白螟枯叶率 6131,螟虫害蛀节 1202,每亩提高有效茎 97,产量增加 284。 每亩施 50辛硫磷 500 克,防治蛴螬有效率达 80以上。 甘蔗是我国的主要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占糖料总面积 55,几年来,粮糖争地矛盾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甘蔗生产实行了由水田、基水地转向旱地的战略转移。 目前,我国甘蔗生产中有 80以上种植在旱坡地上,平均产量不足 3000 公斤,低于全国平均亩产3800 公斤的水平。 一些地区曾采用高产栽培技术,使单产提高到 4000 公斤以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该项目的实施,使新增投入与新增产出比为 1:215,所以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分明显;同时,能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三、推广适用地区及范围 宜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江西、海南等省区旱地蔗区推广。 四、技术推广方式 提供无偿和低偿技术咨询、指导。 五、完成单位名称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六、联系人 邓光联 嵇莉莉 通讯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 11 号 邮政编码:100026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