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20xx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小气球鼓起来; ⑥ 二氧化锰和双氧水,能生成氧气,能够使小气球鼓起来 由以上分析可知, ②③⑤⑥ 符合题意. 故选 C. 11.化学用语的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以下是泰山同学书写的部分化学用语,其中正确的是( ) ① H3﹣ NH3中氮元素显﹣ 3价 ② 五氧化二磷﹣ O5P2 ③ 氯化铁﹣ FeCl2 ④ 钠元素显 +1价﹣ Na+1 ⑤ 两个铝离子﹣ 2Al3+ ⑥4H ﹣ 4个氢原子 ⑦ 镁离子﹣ Mg2+ ⑧ 氧化亚铁﹣ Fe3O4. A. ①②⑥⑧ B. ①⑤⑥⑦ C. ③⑤ ⑦⑧ D. ②③④⑥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 ①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 H3﹣ NH3中氮元素显﹣ 3价,故正确; ② 五氧化二磷的化 学式表示为: P2O5,故错误; ③ 氯化铁的化学式表示为: FeCl3,故错误; ④ 钠元素显 +1价,表示为: ;故错误; ⑤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故两个铝离子可表示为 2Al3+: ⑥ 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 4H表示 4个氢原子,故正确; ⑦ 镁离子可表示为﹣ Mg2+,故正确; ⑧ 氧化亚铁的化学式表示为: FeO.故错误; 故选 B 12.化学实验中处处表现出颜色变化美.下列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不 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B.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加热玻璃管中的铜粉,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 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加热玻璃管中的铜粉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入石 蕊试液,溶液由紫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会观察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热玻璃管中的铜粉,铜粉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会观察到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13.硒对人体有防癌、抗癌作用,如图 1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 2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由图 1可知,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C.图 3中 A、 B、 C三种元素中与硒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元素 D.图 3中 C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 A.根据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来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解答】 解: A.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故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故正确; C.硒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有 6个电子,最外 层电子数相同的化学性质相似,故B与硒的化学性质相似;故错误; D.图 3中 C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正确. 故选 C. 14.如表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B. 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一氧化碳 C. 证明锌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 D. 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 A、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进行解答; B、根据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C、根据证明锌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要求选取的酸是同一种酸且浓度相同进行解答; D、根据黄铜属于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大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可以证明分子不断运动,故 A正确; B、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可用氧化铁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故 B正确; C、证明锌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要求选取的酸是同一种酸且浓度相同,故 C错误; D、黄铜属于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大,所以二者相互刻画能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故D正确. 故选: C. 1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如图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 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了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 A、根据物质充分燃烧时需要足够的氧气,增大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等因素来分析燃烧是否充分; B、燃烧的条件是: ① 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C、根据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分析回答. D、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 【解答】 解: A、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在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 A说法正确; B、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 B说法错误; C、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 C说法正确; D、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故 D说法正确. 故选 B. 16.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除杂的方法 B化学物质中的 “ 三 ” 粗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木炭粉中混有铁粉﹣﹣用磁铁吸引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粉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三种黑色氧化物﹣﹣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C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D化学物质与俗名 制取气体﹣﹣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点燃可燃性气体﹣﹣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稀释浓硫酸﹣﹣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二氧化碳﹣﹣干冰 甲烷﹣﹣可燃冰 碳酸钠﹣﹣纯碱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金属的 特性及其应用;氯化钠与粗盐提纯;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 A、根据粗盐中含有的泥沙能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铁能被磁铁吸引,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B、根据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氧化铜、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固体进行解答; C、根据制取气体时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或加热易引起爆炸,浓硫酸溶于水放热进行解答; D、根据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一种比较复杂的固体混合物,碳酸钠俗称纯碱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粗盐中含有的泥沙能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经过蒸发得到食盐的晶体,铁能被磁铁吸引,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 A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氧化铜、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固体,故B正确; C、制取气体时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或加热易引起爆炸,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所以稀释浓硫酸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故 C正确; D、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 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固体混合物,碳酸钠俗称纯碱,故 D错误. 故选 D. 17.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和操作方法 A O2 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 B 稀盐酸 稀硫酸 加入过量 BaCl2溶液,过滤 C H2气体 HCl气体 先通过 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D CO气体 CO2气体 先通过 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能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稀硫酸能与过量 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BaCl2,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 HCl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H2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 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 B. 18.如图所示图象能正确反应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 向硫酸 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D.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分析】 A、根据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进行解答; B、根据氢氧化溶液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 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进行解答; C、根据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快,但是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多进行解答; D、根据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 pH值不断增大,但是溶液的 pH值不会等于 7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故 A正确; B、氢氧化溶液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当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开始没有沉淀生成,故 B正确; C、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快,但是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多,而不是镁生成的氢气多,故 C错误; D、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 pH值不断增大,但是溶液的 pH值不会等于 7,故 D错误. 故选: AB. 19.右图所示,某河旁甲、乙、丙、丁四座化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分别含有碳酸钠、氯化铜、氢氧化钠、 盐酸中的一种.某同学对 ① 、 ② 、 ③ 、 ④ 处水质监测时记录了以下现象.根据现象推断,甲、乙、丙、丁四座化工厂排放工业废水的成分,错误的是 ① ② ③ ④ 记录现象 无色溶液 蓝色浑浊 浑浊消失 产生气泡 ( ) A.甲:碳酸钠 B.乙:氯化铜 C.丙:盐酸 D.丁:碳酸钠 【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