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的生长与产量形成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三个过程 从生产角度出发,甘薯一年要经历育苗、大田生长、收获贮藏 3个过程。 是栽插到大田以前,修建各种形式的苗床 (圃),把薯块放在床内催芽繁殖育成薯苗。 通过育苗可以提高繁殖系数,增加苗量,延长甘薯的全生长期,获得高产。 育苗需要有一定的设备和育苗管理技术,才能培育出足够的茁壮 秧苗,供生产上应用。 栽插成活到收获,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各地气候条件和作物布局。 再根据甘薯不同生长阶段运用科学管理技术,为甘薯创造一个能发挥其增产潜力的条件,达到全苗壮株,使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生长,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 薯原产于热带,喜暖怕冷,当气温降到 15 摄氏度时,就停止生长,低于 9 摄氏度时,薯 2、块将逐渐受 冷害而腐烂;地上部茎叶经霜冻时很快丧失生活力而死掉。 (二)四个阶段 经过长期经验积累与研究,一般把甘薯生长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薯苗栽插后,入土各节发根成活。 地上苗开始长出新叶,幼苗能够独立生长,大部分秧苗从叶腋处长出腋芽的阶段。 一般春薯约在栽后 5开始,到本阶段期终,根系基本形成,约在栽后 30天左右。 夏薯因当时气温较高,生长比春薯快,根系基本形成,约需 15。 个阶段根系继续发展,腋芽和主蔓延长,叶数明显增多。 主蔓生长最快,其延伸生长称“拖秧”,也叫爬蔓、甩蔓,茎叶开始覆盖地面封垄。 此时,地下部的不定根已分化形成小薯块,在本阶段后期成薯数巳基本稳稳定,不再增多。 本阶段春薯需要 3、30,夏薯需要 20。 在本阶段初期根系已生长出总根量的 70%以上;为促进茎叶生长新生打好了基础。 至于薯块的形成,结薯早的品种在发根后 10 天左右,肉眼虽难看出,实际上已开始形成,到 20时已看到少数略具雏形的块根。 在茎叶生长中,一些分枝少、蔓薯细长的品种没有圆(团)棵现象就直接伸长主蔓。 从植株开始分枝到基本覆盖地面;茎叶的重量可达到甘薯一年中最高茎叶重量的 1/3 以上。 茎叶覆盖地面开始到生长最高蜂,这一时期茎叶迅速生长,生长量约占整个生长期重量的 60地下薯块随茎叶的增长,光合产物不断地输送到块根而明显肥大增重。 其总重量的 30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有的地方把这个阶段称为蔓薯同长阶段。 茎叶增 4、长加快,使叶面积的增加达到了最高峰;同时新老叶片交替更新,新长出来的叶数与黄化落叶数到本阶段末期达到基本平衡。 这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春薯在栽插后 60,夏薯 40。 茎叶生长由盛转衰直至收获期,以薯块肥大为中心。 茎叶开始停长,叶色由浓转淡,下部叶片枯黄脱落。 地上部同化物质加快向薯块输送,薯块肥大增重速度加快,增重量相当于总薯重的 40高的可达 70%,薯块里干物质的积蓄量明显增多,品质显著提高。 由于植株的地上部与地下部是处于不同部位的统一体,上部茎叶的生长繁茂程度,决定于根系吸收养料的供应。 地下部薯块产量的高低,又依赖于地上部茎叶光合产物的输送和积累程度。 总之,各阶段相互交替,很难截然分开。 每个阶 5、段时间长短各薯区不尽相同,故上述 4 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三)块根的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幼根尚未形成块根以前,从组织结构来看,由外向里是表皮、皮层、内皮层、中柱鞘、中柱。 中柱处在根的中央,除包在中柱外面的中柱鞘外,里面还有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等。 中柱鞘是一层薄壁细胞,包在中柱外面,它可以分生出侧根和不定芽。 木质部主要由导管细胞组成,它的功能是把从土壤里吸收来的养料和水分输送给地上的茎叶。 韧皮部主要由筛管细胞构成,其用途是把叶片里制造的养料(碳水化合物)通过筛管运到根部。 韧皮部还有乳管细胞,产生白色乳汁,也就是人们常看到的薯块断伤后流出的白浆。 形成层是具有强烈分生能力的组织,通过自身细胞分 6、裂与长大,能够不断地长出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来,块根的形成与长大变粗矿就是多种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初生形成层活动程度大小,决定着幼根能不能形成块根。 次生形成层的多少与活动程度,直接关系着已经形成的块根能不能长大变粗。 上述 3 种形态根的出现,就是由形成层活动程度与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来决定的。 栽插后 20,凡是初生形成层活动强而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小的根,都能够形成块根。 凡是初生形成活动强,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大的,就易成为只长长不长粗的柴根。 如果初生形成层活动程度弱,不再出现次生形成层,不论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大或小,根的直径不再加粗,就成为纤维根(须根)。 周皮的形成主要是初生形成层的活动,使根不断加粗,内皮细胞向外伸展,而皮层细胞的增加速度又赶不上内部不断加粗的速度,于是皮层和表皮终于破裂解体,再从中柱鞘产生木检形成层、木栓、栓内层组成的周皮,也就是通常叫的薯皮。 由中柱内部的形成层分裂出大量薄壁细胞,使块根不断加粗长大,就是薯块。 人们所食用的薯块实际上是块根的中柱。 用成细胞含有花青素,不同品种的花青素含量各异,因而形成不同颜色的薯皮。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