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栽培技术(上)内容摘要:

1、)(一)概述别名云苓、松茯苓。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菌核,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 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 性味甘、淡平。 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 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 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 各国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 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 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 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 2、关系。 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 34 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 67 个月。 早熟种栽后 910 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 1214 个月。 (三)生长特性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 700 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 温度以 1035为宜。 菌丝在 1530均能生长,但以 2028较适宜。 当温度降到 5或升到 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 5080 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 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 切忌碱性土壤。 (四)栽培技术1备料茯苓 3、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 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每年 1012 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 46 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 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 80 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树蔸备料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 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 12 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 4050 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 46 向,留下 46 条约 36 厘米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 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 3 向,留 3 条引线。 根留115 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 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