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的病症,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黑龙江省一般年份发病率在 28%,个别严重的发生地块可达 3050%,甚至更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我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为了搞好玉米生产,减轻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特提出如下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病症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 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受害病株多数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型,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外观不呈瘤状。 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黑粉一般结成块,内部夹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为丝黑穗病。 少 2、数病株,受害的整个植株果穗畸形,呈现刺猬状,大多数病株仍保持原来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也有个别整个雄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 危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矮化型:主要是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笋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条斑,抽出的雌雄穗为黑穗;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植株短粗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个腋牙都能长出黑穗;多分蘖型:病株分蘖较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粉,且大部顶生。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明显的典型症状,生产中常因应用品种抗病性强弱,土壤病菌数量的多少,以及环境条件是否有利病害流行而变化,有时,苗期 3、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性病害等症状相混淆,所以,以上症状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的区别。 两种病害的共同点都是产生大量的黑粉。 区别在于:玉米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穗,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玉米丝黑穗病的外观不呈瘤状,黑粉病的外观呈瘤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病菌以冬孢子散落于土壤中、混入牲畜粪便或附着于种子表面等形式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原。 该病的发生以土壤传病为主,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 3 年左右,土壤中,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 用病株残体或带菌的土沤粪未经腐熟或用带菌的病株喂养牲畜,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引起玉米发病的几 4、率会大大增加。 种子表面虽带菌量不多,但仍是病害远距传播的重要途径。 玉米播种发芽,冬孢子同时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而侵入玉米。 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 5 叶期前是玉米受侵染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芽至 3 叶期以前最易侵染,5 叶期后受侵染很少,或不再侵染。 侵染部位为胚芽鞘、幼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 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有时生长锥生长较快,病菌蔓延较慢,未能进入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发病。 三、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重的原因第一、应用品种的抗病性较差。 第二、不注重轮作及深耕技术的应用,连作地块病菌数量较大,且大部分在土壤表层。 第 5、三、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上年的病株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有的没有使用种衣剂,有的农民不掌握种衣剂的使用技术,认为所有玉米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都有防治作用,这是引起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除病株前期在定苗及中耕时,根据病株的典型病状,应及时拔除或割除病株,后期玉米抽穗后黑粉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并带出田外深埋。 对用病株进行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方可进入玉米田或高粱田。 2、搞好秋翻整地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减轻危害。 实施轮作,上年发生较重且病原菌在土壤中较多的地块要实行 3 年或 3 年以上轮作,轮作有困难的玉米主产区,进行 2 年或 1 年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3、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农民在选用品种时,应向技术部门进行咨询,尤其是发病较高,土壤中病原菌较多的地块,更应选用高抗或较高抗的玉米品种。 4、药剂防治用 2%的立克秀湿拌种剂,按种子量的 种,或干籽用 25%粉绣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 种。 5、适时播种,加强苗期管理在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上,适时播种,低温年份及土壤带菌较多的地块,丝黑穗病易发生,切忌播种过早,并加强管理,促进玉米早生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减少被侵染机会。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