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蓝矮病毒病内容摘要:

2、0过叶蝉传毒试验,定名为小麦类菌质体蓝矮病(除侵染小麦外,寄主还包括大麦、燕麦、黑麦、黍、高粱、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毒原只能通过条沙叶蝉(行持久性传毒,种子、汁液磨擦均不能传毒。 最适饲毒期为 24 天,最短接毒期为10 秒。 延长接毒期能提高传毒能力。 毒原在虫体内循回期最短 2 天,最长 8 天,平均为。 病害潜育期与温度有关。 秋季平均为 45 天,春季 19 天。 时蝉持毒期秋季 19 天,春季为 12 天。 叶蝉一次获毒,便可终身带毒,但卵不能传毒。 秋季冬小麦出苗后,条沙叶蝉从秋作物及杂草上迁飞至麦田传毒。 深秋初冬叶蝉以卵在小麦或杂草上越冬,翌春孵化后再行获毒,然后开始传毒。 在小麦收获前,又飞到玉米,高粱及多种禾本科杂草上传毒。 我国陕西、甘肃一带条沙叶蝉年生 34 代,其发生数量与小麦蓝矮病发生程度关系密切,条沙叶蝉喜干燥气候条件,山地干旱麦田及阳坡背风麦田虫口密度大,发病重。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1)尽快组织力量选育抗蓝矮病的抗病小麦新品种。 原来地方品种均感病。 近年引进的钱交麦、2711 则表现高度抗病。 (2)其他方法参见小麦红矮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