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天津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确;光 照强度高于 P时 ,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 固定 CO2酶的活性高 ,则限制因素是除 CO2浓度外的其它因素, D错误。 二、 非 选择题 7.( 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 1)该红烧迹地发生的是 _____演替。 与 ① 相比, ③ 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_____结构。 ( 2)火烧 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________,主要原因是他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_______________。 (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 “ 种 面积 ” 曲线,作为 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________。 【 答案 】( 1)次生 垂直 (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 3)阔叶树 ( 4)S3 8.( 12分)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 ( 1)胰岛素受体( 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 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 _________________功能。 (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 InR后,可以 _________________。 (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 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 InR对 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 ________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 GLUT的抑制能力。 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天津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
细胞,使其宿主细胞含有 23P的碱基 T。 再用病毒去侵染含 32P碱基 T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碱基 T,为 A组;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标记碱基 U、 31P的碱基 T培养宿主细胞,使其宿主细胞含有 23P的碱基 U。 再用病毒去侵染含 32P碱基 U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碱基 U,为 B组;若A 驵子代病毒具有放射性, B组不出现放射性,则说明其遗传物质是 DNA,反之
的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实验步骤如下: ① 如图( 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② 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 ∆t; ③ 用 ∆s 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 b)所示), v 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 v ; ④
) C和 D ( 3)缺氧 30.( 9 分)将室温( 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 组放入 41℃ 环境中 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___________
O;( 4)根据原子守恒,推出 F的分子式为 C6H10O3,根据信息,以及羟甲香豆素的结构简式,推出 F的结构简 式为 CH3CH2OOCCH2COCH3,除含有,还含有 ;( 5) 根据羟基香豆素的结构简式,以及( 2)的分析, C、 D的氨基、羟基分别在苯环的间位,分别为 、。 F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OCCH2COCH3, F与 D发生已知②反应生成中间产物 1,中间产物
a;产生白色沉淀、品红溶液褪色; ② 2FeSO4=======高温 Fe2O3+SO2↑+S O3 【参考解析】 ( 1)样品溶于水滴加 KSCN 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硫酸亚铁与 KSCN 不反应;再向试管中通入 27.( 15分) 重铬酸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一般由铬铁矿制备,铬铁矿的主要成分为 FeOCr 2O3,还含有硅、铝等杂质。 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
长度的线段表示 1 N 的力,以 O 点为作用点,在图( a)中画出力 F F2的图示,然后按平形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 F 合 ; ( ii) F 合 的大小为 N, F 合 与拉力 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若 F 合 与拉力 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参考答案】( 1) ;( 2)( i)见解析; ( ii)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