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控内容摘要:

1、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也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1991 年首次传入江苏省,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后经大力整治,得到有效控制。 但近年,随着种子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繁种或乱引乱调,大量未经检疫的带菌种子流入市场,加上夏季多台风多暴雨,极利于病害流行传播,导致了该病害在江苏省回升较快,淮北杂交稻种植区发生较为严重。 为有效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传播,减轻危害,保护水稻生产,发生区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制定科学治理对策,全面推行综合防控措施。 一、强化检验检疫一是加强产地检疫。 制种单位应在检疫机构指导下,选择无病田作为制种基地。 在生长期 2、间,检疫机构要严格按照产地检疫操作规程进行田间检查,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扑灭。 二是严格调运检疫。 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到病区繁种或调种,通过加强市场执法检查,严格控制带菌种子的调进调出。 三是做好检疫处理。 病区生产的稻谷不作种用、不得外运,谷壳、秸秆及附近杂草要就地集中销毁,阻截病害的传播与扩散。 二、采取农业防治一是推广籼改粳。 发生区要利用粳稻较为抗病的特性,大力推广种植粳稻,以减轻病害。 二是实施水改旱。 有条件的细条病发生区可改种蔬菜、蚕桑、林果等旱作物,切断细条病传播途径。 三是调整病区水系。 病区应加强水系管理,病田和非病田用水要分开,避免病田水流向非病区,阻止细条病疫情向四周扩散。 四是加强栽培措施。 细条病老病区应做到科学田间管理,培育无病壮秧,提倡配方施肥,避免偏施、免漫灌。 三、开展化学防治一是全面药剂浸种。 病区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使用 85%强氯精 300 倍液浸种 24 小时消毒。 二是抓好秧田和大田防治。 秧苗34 叶期、移栽前各喷药 1 次进行预防,做到带药下田;大田在水稻分蘖盛期、孕穗至抽穗期各施药 1 次进行保护,药剂每亩可选用 10%叶枯净 400500 克、20%龙克菌 4050 毫升、50%克菌壮 4050 克或 50%灭菌成 4050 克,对水4050 公斤喷雾,在台风、暴雨过后应及时进行补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