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出菇管理要点内容摘要:

1、工作场所用百病傻或赛百 09 药物喷洒并沉降后,把菌袋两头的扎口打开,并拉直袋口,将接种块和基料表面的一层厚菌膜及老菌皮去掉,即为搔菌。 搔菌可使菇蕾生长整齐一致。 所用工具可用 8 号铁丝做一个 34 个钩齿的小耙子,将基料表面菌膜搔破,连同老菌皮和种块一起清除,然后将料面稍整平,有条件的可随即灌入清水,12 小时后将多余的水倒出来;为防止杂菌侵染,手耙在使用前应先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处理。 温是促成菇蕾形成的重要条件。 进入出菇管理后,温度要降到713,低于 7,长速太慢,如温度高于 13,往往会在基料表面出现大量气生菌丝,影响菇蕾的形成。 菇场地的相对空气湿度要保持在 80%85%之间,以诱发菇蕾的 2、形成。 增湿的方法很多,可用地面灌水、墙体及空间喷雾等形式进行。 过上述管理,几天后,经过搔菌处理的基料表面就会再度长出些许气生菌丝,并随即倒伏,然后会出现浅酱油色的水珠,这是菇蕾出现的先兆。 很快,米黄色(或白色)菇蕾就会整齐地出现在基料表面。 菇蕾出现的速度因菌株而异。 有的需 23 天,有的需要 1015 天才能出现菇蕾。 如迟迟不现菇蕾,多是基料含水率偏低所致,这时可向基料表面喷 20的温水,数量不宜过多,喷水标准以不积水为宜。 二、温度金针菇是一种低温菌,出菇的理想温度为 10左右。 适宜温度条件下,子实体生长慢,颜色白(浅),整齐,质嫩,产量高。 如果超过 15,则子实体迅速增长,菌盖很快开伞,菌柄 3、粗短,很难形成理想的商品菇。 并且,在高温条件下,病虫害易于发生,影响产量。 出菇温度的调节应掌握解袋现蕾后,降温至58,维持 35 天,使同批菇的生理成熟度尽可能保持同步,这样出菇整齐、健壮,基料中的营养能得到充分吸收利用。 在降温时应注意两点:一要配合通风透气,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促使菇蕾大量生成;二是基料表面不能太湿,应保持相对干燥的湿润状态,以防冻害的发生。 经低温驯养后,恢复出菇时所需的温度,保持在 10左右,即可有效促进子实体生长。 定点供应超市的出菇,应控制温度在 79,不要过高。 三、湿度金针菇在出菇期间,一般以集贸市场鲜销时,应维持较高湿度,菇蕾形成阶段,相对空气湿度应保持在 90%左右。 4、菌柄长至 米时控制在 85%左右,菌柄长至 1 厘米时,控制在 80%左右。 为了增湿,可向墙壁和地面喷洒重水,但切勿向袋口的菇体上直接喷水,幼菇遇水后,菌盖会产生斑点,基部会变成黄棕色至咖啡色或褐色,影响菇品的质量。 菇体过湿还会引发根腐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等病害,尤其在温度高于 15时,湿度不可高于 85%。 如果鲜菇供应超市、大酒店或定点单位时,则应尽量降低湿度条件,一般可保持在 70%80%之间,以最大限度地延长产品的货架寿命。 四、通风理论上来讲,金针菇子实体在生长期间,需要较多的氧气,因此,必须保持适度通风。 但是,我们多年的实践表明:适度的二氧化碳浓度不但不会影响其子实体生长发育,而且还有助于 5、提高菇品的商品质量,比如,在地下 4 出入管理时的开门等少量通风外,其余时间不予通风,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条件下,其子实体反倒整齐、鲜嫩、色泽浅(黄色菌株),但是其基部色泽加深,甚至呈褐色;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又不利于菌柄伸长,而且菌盖易开伞。 因此,应根据子实体发育的不同情况,分阶段进行通风调节。 在催蕾阶段和子实体生长后期,应增加通风次数,加大通风量,这样可使菇蕾形成量多,出菇整齐,且不易形成针尖菇。 在子实体生长中期,应减少通风量,使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到 1%2%为宜。 子实体生长后期,应适度控制通风,进一步增加二氧化碳的积聚量,从而获得菌盖小、菌柄长、粗细一致的金针菇商品。 但应注意,严重通风不良时,可诱发棉腐病等病害,因此,应掌握适度。 五、光照出菇期间,可进行弱光诱导,微弱的光线可促进子实体形成,并且来自上方的光线,可使子实体朝着光的方向生长,整齐而不散乱。 六、提醒远距离销售或进入超市的产品,出菇管理的温度应掌握在 79,空气湿度应在 70%80%,该种管理模式产出的鲜菇,货架寿命长达 10 天左右,而且因含水率低、色泽正常等,进一步提高了商品价值。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