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托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对防治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减少腹壁脂肪的贮积有较好疗效,其经济价值很高。 但过去主要靠野生采集,产量甚微,而人工栽培一般生产周期长,产量低而不稳,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在竹林地进行栽培的高产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 1、菌种制作竹荪母种专用培养基配方:竹荪栽培种煮出液 1000萄糖 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 2g,硫酸镁 酸钙 3g,调节为 荪原种麦粒培养基配方:以小麦粒质量为 100%,碳酸钙占麦粒质量的 葡萄糖占 含水量 60%,每瓶干样质量 150g。 竹荪栽培种培养基配方:木屑(阔叶树)53%,竹屑 15% 2、,糖 1%,石膏 1%,麸皮30%, 1%柠檬酸调 水量 65%,每瓶干样质量 150g 左右。 2、栽培方法(1)场地选择红托竹荪栽培应选择高海拔(500800m)的竹林地。 土质要求肥沃酸性,砂质壤土。 高海拔气候凉爽,湿度大,能避免夏季高温天气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生的不良影响,出菇时间长,有利于提高产量。 (2)培养料选择与处理培养料宜选择经过半年左右自然发酵的竹类材料,如竹鞭、竹根、竹枝、腐竹等,经碱化处理后使用效果更好。 培养料宜粗不宜细,其间要有一定的空隙度,并使之处于饱和水汽状态下,以利于发菌和有机物的分解、吸收和利用。 (3)栽培季节的确定竹荪是一种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3。 3、据播期试验,23 月播种,6 月出菇,出菇期间温度为 2030,湿度80%90%,较适宜于子实体生长发育和开伞,与自然状况下的野生竹荪生长时期基本一致。 而 4 月接种,出菇期正好遇到高温炎热的 7 月,易伴有大量烂菇、烂蕾而影响产量。 56 月播种,则要到秋季形成子实体,由于 9 月以后气温下降,天气干燥,不能满足子实体开伞时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出菇时间将延期到翌年 6 月前后。 (4)上料播种上料前土壤要求湿润,太干可用清水喷洒,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培养料铺上。 每平方米 料稍干喷洒酸性营养液,料的表面未干时即行播种。 每平方米需栽培种 89 瓶,将种瓶打破后取出菌种,整体夹在栽培料中间,另用 12 瓶 4、栽培种,挖出后均匀撒于料的表面,随后覆土 34不见料和菌种为度,再加盖 1 层竹叶、树叶、稻草等覆盖物,以保温保湿,促进菌丝生长发育。 (5)播种后管理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严防积水。 夏季高温干燥时,注意降温、防旱,早晚向空间喷水降温,切忌将过多水分喷于菌床上。 冬季气温下降时,要注意保温防冻,在畦床上加厚竹叶层等。 随着菌丝生长菌蕾发育,菌蛋破口,子实体开伞,要不断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一般菌蕾期 85%,破口期 90%,子实体开伞期 95%左右。 此外还要注意预防病虫害,尤其要注意预防蛞蝓的为害,可于夜间人工捕捉或利用菌盖的特殊气味,放置沟内集中诱杀。 (6)采收与加工当子实体完全成熟,菌裙完全张开,孢子液尚未流下时采收。 采收方法:用小刀割断菌索,切忌用手向上拉断,后摘除菌盖和菌托,晒干或烘干,装在塑料袋内,放入避光、装有生石灰的缸里,以防受潮变质。 经过 3 年的竹林地栽培试验,红托竹荪当年平均每平方米可采收干竹荪 100 克余。 按市场价格每千克 800 元计算,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而且可连续出菇 23年。 竹林地栽培红托竹荪省工省料、管理方便,值得推广。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