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青霉病内容摘要:
1、茯苓、灵芝等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病害,在子实体形成阶段也常发生。 症状青霉病从采收后留在栽培床上的茯苓根侵入,逐渐侵染病体附近的健体,多从茯苓菌柄基部侵入,导致病部呈黄褐色腐烂,并由基部向上扩展。 影响子实体的产量及食用价值。 病原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半知菌亚门。 分生孢子梗呈扫帚状分枝,最末一层的分生孢子小梗的顶端尖细,呈瓶梗状,其上串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近圆形,无色,单细胞,直径 3 微米左右,只有在 400 倍的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除。 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初期的菌丝白色,纤细,平贴于基物表面,略呈粉状,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时,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绿色或蓝色。 发病特点该病菌属于弱寄生 2、真菌,多生存在有机质上,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后,通过气流传播,当温湿度适宜时,就会在有机物上产生菌丝。 该病菌喜酸性,酸性培养料和含水偏低的条件有利于该病菌的生长和蔓延。 栽培中培养料含水分偏低,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体生长衰弱、残留在栽培床上的茯苓根未及时清除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1)采收后,及时清理栽培场所,将瘦弱的幼体及残留的茯苓根清除,减少病菌的发生。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通风透气,保持栽培室适当温湿度。 菌盖形成阶段,在栽培室的地面喷洒水,保持湿润。 (3)合理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控制培养基呈中性至弱碱性反应,可以抑制该病菌的菌丝生长。 可用石灰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拌料时可加入 1%的石灰,采完第一潮菇后,喷洒一次 2%的石灰水清液 1 次。 (4)化学防治发病后,可在段木上或栽培床上喷洒 1:500 倍的 25%多菌灵或1:800 倍的 70%甲基托布津。 常用药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 专利查询。茯苓青霉病
相关推荐
1、)段木下窖与接种(1)松木段下窖的时间在春季 34 月份,下窖选择晴天,每窖下松木段 1520公斤。 (2)接种,目前有三种方法较普遍采用。 一是菌丝引种,将栽培菌种内长满菌丝的松木块取出,顺段木形成的“V”缝,一块接一块平铺在上面,再撒上木屑等料种,然后将一根段木削皮处向下压在松木块上,使其呈“品”字形。 接好种后,立即覆土,厚 710 厘米,使窖顶呈龟背形,以利排水。 二是老段木引种
分别为 Ea和 Eb,电势分别为 φ a和 φ b。 则( ) A. EaEb B. EaEb C. φ aφ b D. φ aφ b 三、填空题题(每小题4分,计12分) 15.如图所示为一个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实线)和等势线(虚线),两相邻等势线间的电势差为4 V,有一个带电荷量为q=10 -8 C的负电荷从A点沿不规则曲线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为________ J. 1如图所示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2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 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样方的大小一般以 ________为宜。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________和 ________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 2)完成“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设 计 ①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
*6.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化学元素,其配方如下: 离子 K+ Na+ Mg2+ Ca2+ NO3- H2PO42- SO42- Zn2+ 培养液浓度( g/L ) 1 1 1 2 1 1 其中花卉根细胞吸收最少的离子是 ( ) A. Ca2+ B. SO42- C. Zn2+ D. H2PO42- 7.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