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青霉病内容摘要:

1、茯苓、灵芝等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病害,在子实体形成阶段也常发生。 症状青霉病从采收后留在栽培床上的茯苓根侵入,逐渐侵染病体附近的健体,多从茯苓菌柄基部侵入,导致病部呈黄褐色腐烂,并由基部向上扩展。 影响子实体的产量及食用价值。 病原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半知菌亚门。 分生孢子梗呈扫帚状分枝,最末一层的分生孢子小梗的顶端尖细,呈瓶梗状,其上串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近圆形,无色,单细胞,直径 3 微米左右,只有在 400 倍的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除。 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初期的菌丝白色,纤细,平贴于基物表面,略呈粉状,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时,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绿色或蓝色。 发病特点该病菌属于弱寄生 2、真菌,多生存在有机质上,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后,通过气流传播,当温湿度适宜时,就会在有机物上产生菌丝。 该病菌喜酸性,酸性培养料和含水偏低的条件有利于该病菌的生长和蔓延。 栽培中培养料含水分偏低,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体生长衰弱、残留在栽培床上的茯苓根未及时清除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1)采收后,及时清理栽培场所,将瘦弱的幼体及残留的茯苓根清除,减少病菌的发生。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通风透气,保持栽培室适当温湿度。 菌盖形成阶段,在栽培室的地面喷洒水,保持湿润。 (3)合理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控制培养基呈中性至弱碱性反应,可以抑制该病菌的菌丝生长。 可用石灰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拌料时可加入 1%的石灰,采完第一潮菇后,喷洒一次 2%的石灰水清液 1 次。 (4)化学防治发病后,可在段木上或栽培床上喷洒 1:500 倍的 25%多菌灵或1:800 倍的 70%甲基托布津。 常用药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