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包括治人者和治于人者。 B.儒家推重 “尚贤使能 ”,只要德才兼备,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进入政府担任官职,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被推举。 C.儒家强调为政要养民,只要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人民厌恶的东西不强加给他们,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天下,社会就会长治久安。 D.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地总结商朝亡国的教训,告诫子 孙要 “敬德保民 ”。 ( 2)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儒家认为,不论是治于人的平民百姓,还是治人的人才,都要时时对其进行教育,不要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这就是所说的管人。 B.每一个人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因此,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C.荀子以为法不能独立而用,如果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法,丑恶仍然不能根除;只用德教而不用刑罚,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 D. “为政在人 ”不是不要 “法 ”,而是在 “法 ”与 “人 ”中, “人 ”的因素 更为重要。 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确定对什么人执法。 (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A.荀子认为,天生万民,设立君主,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百姓,设置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个姓氏卖命的。 B.儒家认为,国君和臣子应该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子和仆人关系,他们都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只是分工不同。 C.荀子认为,要使国家富足,重要措施之一是 “节用 ”,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杜绝各种浪费现象。 D.荀子主张,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如少收农田赋税, 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耽误了农时等,使百姓富裕。 【考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 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该文段主要论述了 “自然世界 ”“社会世界 ”“人文世界 ”三个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 ① 审题划重点, ② 通读标段号, ③定位划重点, ④ 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 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解答】 ( 1) C 对应的原文为第五段 “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选项为“只要 ”“就 ”,且少了 “可能 ”,混淆关系 ( 2) D 对应的原文为第四段 “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 ”,可见文中的 “择人执法 ”是选择执法人的,不是 “对什么人执法 ”,选项偷换概念 ( 3) A 对应的原文为第六段 “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 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 ”,选项说成是 “荀子 ”的观点,张冠李戴. 答案: ( 1) C ( 2) D ( 3) A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作,发扬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 …… 退,击退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 “呵 ”,盘问,呵斥 D、谪戍之众,非 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以愚黔首 而耻学于师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天下非小弱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也 (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划横线部分句式相同的一项 A。 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下列有关文章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选文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选文第二段写陈涉的普通、平凡,甚至弱小,是为了说明秦的灭亡不是对手的强大,而是秦自身的原因。 C、选文第三段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对比论证特色鲜明。 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考点】 文言文阅读. 【分析】 (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 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 2)本题考查词类的活用. ( 3)本题考查特殊句式. (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解答】 ( 1) D 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抗:匹敌,相当 ( 2) B A 项愚:使动用法,使 … 愚蠢;耻:意动用法,以 … 为耻. B 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C 项云,名作状,像云一样;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 D项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弱;生,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 ( 3) A 例句 “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A 项 “不拘于时 ”被动句, B 项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C 项判断句, D 项 “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 4) D “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 “后世 ”不妥. 答案: ( 1) D ( 2) B ( 3) A ( 4) D 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 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 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 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 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 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3.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 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 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 •劝学》)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3)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考点】 翻译句子. 【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遵循翻译原则,即字字落实,尽量直译. 【解答】 首先整体理解句意,然后抓住句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进行翻译. ( 1)中,关键词为:参省,检查反省;知明,智慧明达; ( 2)中,关键词为:蓬生麻中,为省略句;涅,黑土;俱,一起;黑,变黑 ; ( 3)中,关键词为:游,交游;就,接近; 故翻译为: ( 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动没有过错了( “参省。广东省汕头市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