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20xx-20xx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年四王、一相朝。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表明 ( )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 材料大意是:先王为诸侯立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 据此可知, A 项错误,诸侯每五年朝见天子一次;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项符 合材料意思; D 项错误,分封制以礼乐制为维系统治的工具,而非基础。 答案: C 4. “在唐代,皇帝的出令都受到明确的规制。 制敕由中书省负责,皇帝不能径自制敕。 中书省若认为 „词头 ‟(即皇帝的诏书要点 )不妥,可以封还,要求另发 „词头 ‟。 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 门下省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 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能发布合法诏敕的。 ”关于古代这种国家机构的设置产生的效应,下列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与制衡,导致了行政效率降低 B.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责任明确,减少决策失 误 C.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各部门权力分散,实质上有利于皇权集中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权力进行明确分工,加强了行政效率,故 A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省分工合作,责任明确,且中书省起草诏令后须经门下省审议,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皇帝的出令必须经中书出书,门下复核,说明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 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省分管决策、审议、执行,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 案: A 5.顾炎武认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题干中的 “封建 ”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因此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无关,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可知郡县制依然存在弊 端,不能实现大治,故 B项错误;依据材料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 ”可知不能重新恢复分封制,故 C项错误;依据材料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可知作者强调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天下才能 大治,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 “四科取士 ”: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 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 ( )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明确 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解析: 从题干中该官制选官标准来看,该选官制度属于察举制。 察举制实行于西汉,世家大族的没落于魏晋之后,故 A 项错误;该官制提出了选官标准,明确了士大夫做官途径,故 B项正确;察举制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隋唐科举制兴起,才为历朝沿用,故 C项错误;察举制实行官府征召和地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科举制才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故 D项错误。 答案: B 7.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 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 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解析: “义门陈氏 ”做法符合儒家思想,但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不是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故 A项错误。 B项是朝廷表彰它的影响,故 B项错误。 材料中 “孝谨 ”“照顾老弱病残 ”符合传统宗法关系的要求,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 C项正确。 D 项不是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 C。 答案: C 8.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 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B.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 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下,君主为了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故选 D。 答案: D 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 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解析: 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 ”“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 ”的信息说明内阁为了保护自己不愿承担责任,即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 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体现内阁官员懈怠,故 C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内阁的设立明显出现官浮于事的现象,并不能弥补丞相被废除之 后的职能缺失,故 D项错误。 答案: B 10.《宋史 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 “州郡最要之任 ”,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并且还有一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解析: 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 “可否裁决 ”,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 “得刺举以闻 ”,拥有垂直监察权,故 A 项正确;通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 B 项错误;通判在宋代出现,故 C项错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1.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 (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 ),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D.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解析: 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 A项错误;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故 B项错误;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 C项错误;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力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 D 项正确。 答案: C 12.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 “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 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 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 ) 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 “敲打 ”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军机处没有军务处置权,军务处置权归皇帝,故 A项错误; “敲打 ”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是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 “俱应直达朕前 ”表明嘉庆帝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自己的至上权威,故 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20xx-20xx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