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具有高度变异性, B项错误;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无细胞膜, C项错误; HIV进入人体后,人体可以启动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可以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HIV感染, D项错误。 22. 甲图表示将杀死的 S型菌与 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图 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 S型菌和 R型菌 B. 甲图中小鼠体内的 S型菌由 R型菌转化而来的 C. 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后不经过搅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强 D. 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但在沉淀物中也有少 许放射性 【答案】 C 【解析】 R型活菌会被杀死的 S型菌转化成有毒性的 S型活菌,且这些 S型活菌可以繁殖后代,因此甲图中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 S型菌和 R型菌, A项不符合题意; R型活菌会被杀死的 S型菌转化成有毒性的 S型活菌, B型不符合题意;从乙图所示可知,该实验用 35S标记的是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颗粒与细菌分离,然后经过离心后,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会在上清液中,而较重的细菌则在沉淀物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后不经过搅拌,上清液中的噬菌体颗粒会减少,因此其放射性会减弱, C项符合题意;由于搅 拌不充分,部分被标记的噬菌体仍然吸附在细菌的表面,因此乙图中的沉淀物(细菌)也有少量放射性, 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熟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操作过程,不清楚标记蛋白质和标记 DNA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 23. 下图为波森 •詹森的实验,用以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结果证明尖端有某种物质能促进幼苗弯曲 B. 实验结果证明明胶和云母对生长素的透过性不同 C. 出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现象需要在左侧给予单侧光照射 D. 本实验若无单侧光照射不能完成对化学物质假说的验证 【答案】 C 【解析】 实验缺少放置明胶块或者云母片,而不放置尖端的对照组,无法得出尖端有某种物质能促进幼苗弯曲的结论, A项错误;明胶块可透过物质,云母片无法透过物质。 从图中无法确定尖端产生的物质是生长素, B项错误;由图可知,用明胶块处理的幼苗弯曲生长,而用云母片处理的幼苗不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可透过明胶到达尖端下段,且在单一方向刺激下(如单侧光),背对刺激的一侧细胞伸长较快,促进幼苗弯曲生长 ,因此要出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现象需要在左侧给予单侧光照射, C项正确;若无单侧光照射,则明胶块处理组的幼苗会生长 ,而云母片处理组的幼苗不生长,也可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 D项错误。 24. 某种群中基因型 aa的幼体在性成熟前死亡。 调查该种群中某一年龄段的幼体, aa占 1/6,Aa占 1/3,待性成熟后随机交配,下一代幼体中 aa 的比例是 A. 1/9 B. 1/16 C. 1/25 D. 1/36 【答案】 C 【解析】 该种群中某一年龄段的幼体, aa占 , Aa占 ,则 AA占 ,因为基因型 aa的幼体在性成熟前死亡,所以在性成熟后,参与随机交配的个体只能是 AA和 Aa,则该群体中 AA占 ,Aa占 ,因而该群体产 生的配子比例为: a= = , A=1 = ,经过随机交配后,子一代幼 体中 aa= =。 综上所述, C项正确, A、 B、 D三项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 “ 种群中基因型 aa的幼体在性成熟前死亡 ” 这一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有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的知识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25. 下图表示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某基因的转录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 形成时,需沿着整条 DNA长链进行 B. ③ 链可能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 C. 该过程合成的产物可能是酶 D. ② 链与 ③ 链的杂交区域中存在 TA碱基对 【答案】 A 【解析】 ③ 是 RNA ,是转录的产物, 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转录只转录基因片段,不需要沿着整条 DNA长链进行, A项符合题意;核糖体中含有 Rrna, rRNA也是通过转录形成的, B项不符合题意;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者 RNA,转录的产物是 RNA,这些 RNA可能是酶, C项不符合题意; ② 是 DNA链, ③ 是 RNA链, ② 链与 ③ 链的杂交区域中存在 TA碱基对, D项不符合题意。 26. 【加试题】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前期纺锤体形成和核膜解体均晚于染 色体的出现 B. 中期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平行于纺锤体中轴的平面上 C. 后期两套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D.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伸展重新呈染色质状态 【答案】 B 【解析】 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和核膜解体均晚于染色体的出现, A项不符合题意;中期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垂直于纺锤体中轴的平面上, B项符合题意;后期两套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C项不符合题意;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伸展后重新呈细丝状的染色质状态, 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并理解有丝分裂的要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27. 【加试题】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 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 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组织液中 K+浓度比细胞内高, 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 乙图, E液中 Na+、 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 C. 丙图, E液中 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Na+浓度比组织液低 D. 丁图, E液中 K+浓度比组织液高, 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答案】 C 【解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细胞内的 K+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是 Na+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 组织细胞中 K+浓度比神经细胞内的低, Na+浓度比神经细胞内低, A项错误;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 E液中的 K+离子浓度与组织液的相同,乙图中的动作电位高达 +70,比甲图高,因此 E液中的 Na+离子浓度比组织液的高, B项错误;丙图的静息电位 70,与甲图相同,因此 E液中 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丙图的动作电位仍然为负值,说明 E液中 Na+浓度比组织液低, C项正确 ;丁图中静息电位为 90,比甲图的低,说明细胞内 K+离子与 E液中 K+离子形成更大的浓度差,丁图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这是 E液中 K+浓度比组织液低造成的, 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机理,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28. 【加试题】下图是某家系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 H、 h 和 T、t表示。 甲病是伴性遗传病, Ⅱ 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为伴 X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 4的基因型为 XHTXht或 XHtXhT C. Ⅲ 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Ⅰ 1或 Ⅰ 2 D. Ⅲ 8两病皆患表明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 “甲病是伴性遗传病, II5 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结合 II4 和 II5的 7 号不患甲病而患乙病的儿子可推知,甲病属于伴 X 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错误; 根据 III10 和 III7 的表现型和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II4的基因型为XHtXht, B 错误; III7( XhTY)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II4,再结合 I1 或 I2的表现型可知, II4 中含的XhT 只能来自与 I2, C 错误;根据 II4 和 II5 的基因型分别为 XHtXht、 XhTY, 他们要生出两病皆患的男孩( XHTY) ,只能通过交叉互换才能产生基因型为 XHT 的配子, 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小题,共 44分 ) 29. ( 6分)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 请回答: ( 1)该食物网有 ___________条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 ___________的渠道。 蛇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 ____。浙江省嘉兴市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